《雨中寄季山甫二首 其一》
时间: 2025-01-17 10:46: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雨中寄季山甫二首 其一
山雨随风去复来,南明晚色动楼台。
犹怜仗节中郎在,不见乘槎使者回。
感兴诗成聊自遣,忘忧花好为谁开。
偏嫌近水多蝼蝈,永夜喧呼聒梦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山间的雨水随着风而来又去,南明的晚色映照着楼台。诗人对中郎的仗节仍感到怜惜,但却不见乘舸而来的使者归来。因感兴而作诗以自我排遣,忘忧花的美丽又为谁而盛开呢?偏偏是近水的地方噪音多,漫漫长夜中喧闹声不断,扰得我无法安眠。
注释
- 山雨:指山间的雨水,常用来描写自然景象。
- 随风去复来:雨水随着风的方向而来又去,描绘出天气变化无常的状态。
- 南明:指南明政权,历史上南明是明朝灭亡后,南方残余势力的统称。
- 仗节中郎:这里的“中郎”指的是南明的官员,仗节则是指持有节令的官员。
- 乘槎使者:乘槎指乘坐木筏,古代常用来比喻远行者或信使。
- 忘忧花:即“忘忧草”,传说其花能令人忘却烦恼。
- 蝼蝈:一种小虫,叫蝈蝈,常用来形容夜晚的喧闹。
- 永夜:指漫长的夜晚,诗人因噪音而无法入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千里,元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政治家,曾任官职,后因不满时政而辞官隐居。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色和个人抒怀为主题,擅长描写山水之美。
创作背景
《雨中寄季山甫二首》是在刘基隐居期间写成,诗中流露出的对南明政权的忧虑与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以及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思念。开头“山雨随风去复来”一语,除了描绘自然景象,更暗含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南明的晚色映照下,楼台显得更加苍凉,诗人似乎在反思自己的处境和历史的变迁。
“犹怜仗节中郎在”,这里的“中郎”可以看作对友人的寄托,表现出诗人对当时政局的忧心忡忡。紧接着的“不见乘槎使者回”则流露出对友人音信的渴望与焦虑,仿佛在等待一位带来希望的使者。
后面转入自我抒怀,“感兴诗成聊自遣”,诗人通过作诗来排遣内心的烦忧。最后两句“偏嫌近水多蝼蝈,永夜喧呼聒梦回”,则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烦恼,夜晚的喧闹让人难以入眠,形成鲜明的对比。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对无常人生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雨随风去复来:意指山中雨水随着风的变化而来去,表现出自然的变化。
- 南明晚色动楼台:南明的晚色映衬着楼台,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 犹怜仗节中郎在:表达对持有节令的中郎的怜惜,暗示对友人的思念。
- 不见乘槎使者回:期待的使者未归,表现出对消息的渴望。
- 感兴诗成聊自遣:因情感激发而作诗以自我解脱。
- 忘忧花好为谁开:美丽的花儿,却不知为谁绽放,充满孤独感。
- 偏嫌近水多蝼蝈:指近水处的蝈蝈声多,影响了诗人的宁静。
- 永夜喧呼聒梦回:漫长的夜晚中,喧闹声不断,无法安眠。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山雨随风”比喻世事无常。
- 对仗:如“感兴诗成聊自遣”与“忘忧花好为谁开”,形成对比。
- 拟人:将“忘忧花”拟人化,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生活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诗中展现的情感基调是孤独与无奈,同时又寄托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雨:象征着变幻与无常。
- 南明晚色:代表着历史的沧桑与个人的惆怅。
- 忘忧花:象征着美好但不可得的事物。
- 蝼蝈:象征着扰人的烦恼与喧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中郎”指的是: A. 诗人自己
B. 持有节令的官员
C. 乘槎使者 -
诗人作诗的原因是: A. 受到了友人的鼓励
B. 想要忘却烦恼
C. 觉得天气很好 -
“偏嫌近水多蝼蝈”的意思是: A. 近水的地方很美
B. 近水处的喧闹让人厌烦
C. 水边的蝈蝈很可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刘基的《雨中寄季山甫》与陆游的《秋夜将晓》:两首诗都表现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但刘基更侧重于自然景象的描绘,而陆游则更多地表达了对家庭和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刘基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选》
- 《诗词鉴赏的技巧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