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词》

时间: 2025-01-01 13:53:26

吴蚕孕金蛾,吴娘中夜起。

明朝南陌头,采桑鬓不理。

使君从何来,调妾桑中憙。

不识秋胡妻,误认金楼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词 吴蚕孕金蛾,吴娘中夜起。明朝南陌头,采桑鬓不理。使君从何来,调妾桑中憙。不识秋胡妻,误认金楼子。

白话文翻译:

吴地的蚕儿孕育着金色的蛾,吴地的女子半夜起身。明天早晨在南边的田间小路上,她采摘桑叶连鬓发都顾不上梳理。不知是哪位使君从何处来,逗弄我在桑树中欢喜。她不认识秋胡的妻子,误把我当作金楼子。

注释:

  • 吴蚕:指吴地的蚕,吴地即今江苏一带。
  • 金蛾:指蚕蛾,因其颜色金黄,故称。
  • 吴娘:吴地的女子。
  • 中夜:半夜。
  • 南陌头:指南边的田间小路。
  • 鬓不理:指没有梳理鬓发。
  • 使君:古代对地方官吏的尊称。
  • 调妾:逗弄我。
  • 桑中憙:在桑树中感到欢喜。
  • 秋胡妻:指秋胡的妻子,秋胡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其妻因秋胡的误会而自杀。
  • 金楼子:古代传说中的宝物,此处可能指误认的对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他的诗风豪放,善于运用典故,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采桑词》是他的一首代表作,通过描绘采桑女子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女性的生活状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杨维桢的晚年,当时社会动荡,民生艰难。诗中通过采桑女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采桑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勤劳朴实的采桑女子形象。诗中“吴蚕孕金蛾”一句,既展现了吴地蚕桑的繁荣,又暗喻了女子的勤劳。“吴娘中夜起”则进一步强调了女子的辛勤,她为了采桑连夜起身,甚至连鬓发都顾不上梳理,这种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勤劳。后两句通过使君的误会,引入了秋胡妻的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戏剧性和文化内涵。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一个普通采桑女子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女性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吴蚕孕金蛾”:吴地的蚕儿孕育着金色的蛾,象征着蚕桑的繁荣和女子的勤劳。
  2. “吴娘中夜起”:吴地的女子半夜起身,强调了女子的辛勤和早起。
  3. “明朝南陌头”:明天早晨在南边的田间小路上,指明了采桑的地点和时间。
  4. “采桑鬓不理”:她采摘桑叶连鬓发都顾不上梳理,表现了女子的朴实和勤劳。
  5. “使君从何来”:不知是哪位使君从何处来,引入了使君的角色。
  6. “调妾桑中憙”:逗弄我在桑树中欢喜,增加了诗歌的戏剧性。
  7. “不识秋胡妻”:她不认识秋胡的妻子,引入了秋胡妻的典故。
  8. “误认金楼子”:误把我当作金楼子,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修辞手法:

  • 比喻:“吴蚕孕金蛾”中的“金蛾”比喻蚕蛾的金黄色,形象生动。
  • 拟人:“吴娘中夜起”中的“中夜起”赋予了女子勤劳的形象。
  • 对仗:“明朝南陌头,采桑鬓不理”中的“明朝”与“采桑”、“南陌头”与“鬓不理”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采桑女子的描绘,展现了她的勤劳和朴实,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女性的生活状态。诗歌通过使君的误会和秋胡妻的典故,增加了戏剧性和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吴蚕、金蛾、吴娘、中夜、南陌头、采桑、鬓不理、使君、桑中憙、秋胡妻、金楼子。
  • 详细解释:吴蚕和金蛾象征着蚕桑的繁荣和女子的勤劳;吴娘和中夜强调了女子的辛勤和早起;南陌头和采桑指明了采桑的地点和时间;鬓不理表现了女子的朴实和勤劳;使君和桑中憙增加了诗歌的戏剧性;秋胡妻和金楼子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吴蚕孕金蛾”中的“金蛾”指的是什么? A. 金色的蚕 B. 金色的蛾 C. 金色的叶子 D. 金色的花
  2. 诗中的“吴娘中夜起”中的“中夜”指的是什么时间? A. 中午 B. 半夜 C. 清晨 D. 傍晚
  3. 诗中的“采桑鬓不理”表现了女子的什么特点? A. 懒惰 B. 勤劳 C. 美丽 D. 聪明
  4. 诗中的“使君从何来”中的“使君”指的是什么? A. 皇帝 B. 官员 C. 商人 D. 农民
  5. 诗中的“不识秋胡妻”中的“秋胡妻”是指谁? A. 秋胡的妻子 B. 秋胡的母亲 C. 秋胡的女儿 D. 秋胡的姐妹

答案:1. B 2. B 3. B 4. B 5.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蚕妇》(张俞):通过描绘蚕妇的辛勤劳动,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 《采莲曲》(白居易):通过描绘采莲女子的形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风情。

诗词对比:

  • 《采桑词》与《蚕妇》:两者都描绘了女性的辛勤劳动,但《采桑词》更注重戏剧性和文化内涵,而《蚕妇》则更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 《采桑词》与《采莲曲》:两者都描绘了女性的形象,但《采桑词》更注重勤劳和朴实,而《采莲曲》则更注重美丽和风情。

参考资料:

  • 《杨维桢诗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