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为施克明题雪拥蓝关图》
时间: 2025-01-01 15:13:40意思解释
满庭芳 为施克明题雪拥蓝关图
原文展示
雪拥蓝关,云横秦岭,马头道路迷茫。
几回翘首,何处是家乡。
欲革当时弊政,摄忠荩罄沥肝肠。
谁知道,一封奏入,万里贬潮阳。
伤心牢落处,形孤影只,地远天长。
幸道逢孙姓,有意相将。
早悟花间诗意,免教至此仓皇。
频分付,瘴江落日,吾骨好收藏。
白话文翻译
雪覆盖着蓝关,云雾横亘在秦岭,马头的道路迷雾重重。
我几次仰望,何处是我的家乡?
想要改变当时的腐败政局,倾尽忠诚和心血。
谁知,这一封上奏的表文,竟让我万里贬谪到潮阳。
在令人伤心的囚禁之地,我形单影只,地远天长。
幸好遇到孙姓的朋友,有意带我同行。
我早已领悟花间的诗意,免得到此时此刻慌张不已。
不断叮嘱,瘴江的落日,我的骨骼好好安放。
注释
- 蓝关:指蓝关山,是古代重要的山关,象征艰难险阻。
- 秦岭:中国的山脉,南北分隔的界线,象征着路途的遥远与艰难。
- 马头:指马的头,暗示旅途中的艰辛与迷茫。
- 忠荩:忠诚的心志与行为。
- 奏入:上奏给皇帝的奏章。
- 潮阳:地名,代表诗人被贬谪的地方。
- 瘴江:指瘴气泛滥的地方,暗示环境的恶劣与艰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禧,元代诗人,字景升,号白山。沈禧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创作风格而闻名,常以抒情诗和咏史诗为主,作品多表现个人志向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诗人被贬谪潮阳期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时局的无奈与忧愁,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背景。
诗歌鉴赏
《满庭芳》通过描绘一幅雪拥蓝关、云横秦岭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与对政局的忧虑。开头的几句以雪和云构建出一种寒冷而迷茫的景象,诗人身处其中,感受到身心的孤独与无助。对家乡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几回翘首,何处是家乡”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思念,情感真挚而深沉。
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提到“欲革当时弊政”,显示了他心中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现状的不满,但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他感到更加悲伤。被贬谪的命运让他感受到人生的无常与苦涩,尤其是“万里贬潮阳”的描写,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
然而,诗中也透露出一丝希望,幸而遇到了“孙姓”的朋友,给予了他陪伴和支持,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互助。最后几句通过对“瘴江落日”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沉淀,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和对自然的敬畏。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政治的控诉,更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沈禧作为元代诗人的独特风格和深邃思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拥蓝关,云横秦岭,马头道路迷茫:诗人描绘出一幅迷雾重重、寒雪覆盖的景象,表现出对未来的困惑与无助。
- 几回翘首,何处是家乡: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感受到离家的孤独。
- 欲革当时弊政,摄忠荩罄沥肝肠:表达了诗人对腐败政治的痛心和希望改变现状的决心。
- 谁知道,一封奏入,万里贬潮阳:突显了政治的无情与个人命运的悲惨,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到痛苦。
- 伤心牢落处,形孤影只,地远天长:加深孤独感,诗人身处异乡,感受到无边的孤寂与遥远。
- 幸道逢孙姓,有意相将:遇到朋友带来的慰藉,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 早悟花间诗意,免教至此仓皇:表达诗人对人生的领悟与从容面对困境的态度。
- 频分付,瘴江落日,吾骨好收藏:表现对未来的思考,诗人选择安然对待人生。
修辞手法
- 比喻:雪、云的描写比喻诗人内心的迷茫与寒冷。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情感结合,使诗歌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政治的控诉和对人生的反思。诗人通过自己被贬谪的遭遇,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展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与孤独,表现诗人的心境。
- 云:代表迷雾与困惑,暗示人生的不确定性。
- 蓝关:象征艰难险阻的旅途。
- 秦岭:代表南北分隔,象征着距离与思念。
- 瘴江落日:暗示恶劣的环境与生命的无常,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人被贬谪到哪个地方? A. 北京
B. 潮阳
C. 杭州
D. 长安 -
填空题: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__的思念与对__的控诉。
-
判断题:该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快乐的。 (是/否)
答案
- B. 潮阳
- 家乡;政治腐败
- 否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中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历史的感慨,情感基调与《满庭芳》相似。
- 《月夜忆舍弟》则侧重于家庭的思念与亲情,与沈禧的孤独感形成对比,体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与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沈禧研究》
- 《中国古诗词鉴赏指南》
- 《元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