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作者: 高濂
休向灯前泣雁鱼。
雁鱼何处解传书。
耽心病久心应碎,
惹泪情多泪亦枯。
离别恨,几时无。
惊魂风里絮沉扶。
此心虽醒常如梦,
梦里翻怜醒不如。
白话文翻译
不要在灯下为雁和鱼而哭泣。
雁和鱼在何处能传递书信呢?
忧心已久,心中应已碎裂,
眼泪因情而多,流尽也已枯竭。
离别的怨恨,何时才能消无?
在风中惊魂,仿佛轻絮随风飘舞。
即使此心已清醒,仍然如同在梦中,
梦里所怜的,醒来却不如梦中好。
注释
字词注释
- 休:不要。
- 泣:哭泣。
- 雁鱼:指代雁和鱼,象征离愁别恨。
- 耽心:沉迷于忧虑。
- 惹泪:引发眼泪。
- 离别恨:因离别而产生的怨恨。
- 惊魂:惊慌失措的状态。
- 絮沉扶:像柳絮一样随风飘荡。
- 此心虽醒常如梦:即使心已经清醒,仍然感觉像在梦中。
典故解析
- “雁鱼”常被用作传递情感的媒介,古代诗词中常见,象征了难以相见的情思与别离之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濂(约1570-1626),字子龙,号云鹤,明代诗人。生于山西,后移居浙江。高濂以词著称,风格清丽,情感细腻,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深切描写。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高濂的晚年,正值明末动荡时期,社会动乱频繁,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相互交织。此诗表达了作者对离别、思念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孤独与无奈。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离别的深切思考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以“泣雁鱼”开篇,立刻引入了离别的主题,雁与鱼的意象不仅传达了寂寞与无奈,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接着,作者以“耽心病久心应碎”表达了因长久忧虑而心碎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在后面的句子中,诗人用“惹泪情多泪亦枯”写出因情而生的眼泪,既是对离别的悲伤,也是对情感的无奈。离别的怨恨“几时无”,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离别的苦楚。接下来“惊魂风里絮沉扶”,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展现出一种无依无靠的孤独感。
最后两句以“此心虽醒常如梦”结束,给人一种恍惚的感觉,像是在梦中又似醒来,传达出一种对现实的迷茫与无奈。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高濂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休向灯前泣雁鱼:劝诫自己不要为离别而哭泣。
- 雁鱼何处解传书:感叹雁和鱼无法传递心中的思念。
- 耽心病久心应碎:长久的忧虑让心情变得脆弱。
- 惹泪情多泪亦枯:情感的波动引发了无尽的泪水,最终也会耗尽。
- 离别恨,几时无:离别的怨恨何时才能消失?
- 惊魂风里絮沉扶:在风中感到惊慌,像柳絮一样无依无靠。
- 此心虽醒常如梦:尽管心中清醒,却依然感到像在梦中。
- 梦里翻怜醒不如:梦中的怜惜不及现实中的觉醒。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雁鱼”象征无法传达的思念。
- 拟人:将心与梦联系,赋予情感的特征。
- 对仗: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思念和人心的脆弱展开,表达了对情感的深切体会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离别与思念。
- 鱼:象征自由与沟通。
- 泪:象征情感的流露与无奈。
- 风:象征无常与变幻。
- 梦:象征虚幻与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休向灯前泣雁鱼”中的“休”是什么意思?
A. 不要
B. 休息
C. 休闲 -
诗中提到的“雁鱼”象征什么?
A. 朋友
B. 离别与思念
C. 自由 -
“此心虽醒常如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清醒与明了
B. 迷茫与无奈
C. 快乐与幸福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高濂的《鹧鸪天》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前者更注重情感的细腻和孤独,后者则通过优美的意象和情感的抒发来展现女性的柔情与哀伤。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明代文学概论》
- 《古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