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落花时节君何似,分袂桥头我独游。
底事春山常郁郁,可怜江水自悠悠。
流波消失惊鸿影,踽步还归待月楼。
万缕紊丝难料理,含毫欲腐只成愁。
白话文翻译:
在落花的季节,你在何处呢?我在桥头独自游玩。
为何春天的山总是那么郁郁葱葱,可怜的是江水却依然悠悠流淌。
流波散去,惊起了鸿雁的影子,我孤单地走回待月楼。
万缕愁绪难以理清,手握笔毫却只写得满纸愁苦。
注释:
字词注释:
- 君何似:你在哪里。
- 分袂:分别,告别。
- 郁郁:郁郁葱葱,形容山色繁茂。
- 悠悠:形容水流缓慢,心情也显得悠然。
- 消失:消散,消逝。
- 惊鸿影:惊起的鸿雁的身影。
- 踽步:孤单地走。
- 待月楼:等待月亮的楼阁。
- 万缕紊丝:形容复杂而难以理清的心绪。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待月楼”可能指代古代文人雅士常在夜晚月色下吟诗作对的楼阁,具有浪漫与孤独的意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傅义,现代诗人,生于20世纪中叶,创作涉及古典与现代诗歌,风格多样,常常表现对自然和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花落之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对离别与孤独的感慨,折射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落花时节》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融入深厚的情感,诗人在春天花落的时节,独自游荡于桥头,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前两句通过对落花的描写,引出对友人的询问,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转向春山与江水,春山常绿而江水悠悠,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似乎在暗示着即使自然界生机勃勃,内心的孤独却无处诉说。最后两句通过对流波和鸿影的描写,突显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愁绪如万缕细丝缠绕心头,无法解开。
整首诗中,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同时又深刻地反映了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往昔的怀念。诗歌的情感基调既有对春天美好景色的赞美,又夹杂着对离别的惆怅,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敏锐的感受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落花时节君何似”:在花瓣纷飞的季节,你现在在哪里呢?
- “分袂桥头我独游”:在桥头分别后,我独自游玩,感到孤独。
- “底事春山常郁郁”:为什么春天的山总是那么绿呢?
- “可怜江水自悠悠”:可怜的是那江水依旧缓缓流淌。
- “流波消失惊鸿影”:流波散去,惊起了鸿雁的影子。
- “踽步还归待月楼”:我孤独地走回那等待月亮的楼阁。
- “万缕紊丝难料理”:无数复杂的愁绪难以理清。
- “含毫欲腐只成愁”:握着笔毫却只写得满纸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绪比作“万缕紊丝”,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复杂的内心感受。
- 拟人:春山、江水似乎都有情感,表现自然与人的情感共鸣。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孤独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愁苦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落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桥头:表示离别与孤独的地点。
- 春山: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江水: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命运的无常。
- 鸿影:象征着远方的思念与失去。
- 待月楼:象征着孤独的期盼与梦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分袂桥头”意指: A. 友人相聚
B. 友人分别
C. 友人游玩
D. 友人回家 -
“流波消失惊鸿影”的意思是: A. 水流湍急
B. 鸿雁飞走
C. 水波荡漾
D. 鸿影消失 -
诗人的情感基调是: A. 悲伤与失落
B. 喜悦与欢快
C. 平静与安宁
D. 激昂与奋发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月下独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更强调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忧虑。
- 李白的《月下独酌》则表现了孤独中自得其乐的态度,情感基调略显积极。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通过草的生长与凋零,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伤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唐诗三百首》
- 《现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
- 《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