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明府早秋游法华寺》

时间: 2024-09-19 21:19:50

释事出县閤,初闻兹山灵。

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

碧峰委合沓,香蔓垂蓂苓。

清景为公有,放旷云边亭。

秋赏石潭洁,夜嘉杉月清。

诵空性不昧,助道迹又经。

是以于物理,纷然若未形。

移来字人要,全与此道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和杨明府早秋游法华寺
作者:皎然 〔唐代〕

释事出县閤,初闻兹山灵。
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
碧峰委合沓,香蔓垂蓂苓。
清景为公有,放旷云边亭。
秋赏石潭洁,夜嘉杉月清。
诵空性不昧,助道迹又经。
是以于物理,纷然若未形。
移来字人要,全与此道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出县门后,第一次听闻山中灵秀之气的情景。寺院的门扉隐匿在天色之间,远处的影子与钟声响起。碧绿的山峰重叠相接,香气缭绕着蓂苓。清幽的景致是公家的,开阔的亭子在云边。秋天的石潭清澈,夜晚的杉树在明月下显得格外清晰。诵读空性而不迷失,助道的足迹又多了一经。因此在物质的道理上,纷繁的事物仿佛还没有形态。借来字词的人们,和这道理深深相连。

注释

  • 释事:解脱事情,此处指离开县城,寻求灵性之地。
  • 兹山灵:此山的灵气。
  • 影刹:寺院的影子,指寺庙的影子在青山中。
  • 香蔓垂蓂苓:香草蔓延,垂下的蓂苓植物。
  • 放旷:开阔的意思。
  • 秋赏:秋天的观赏,指欣赏秋日的美景。
  • 空性:佛教概念,指万物的本质是空无的。
  • 物理:事物的道理。
  • :深邃、隐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皎然,唐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山水诗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表现出对道教和佛教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早秋之际,作者与友人游览法华寺,受到寺庙灵气的启发,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空性哲学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个人情感的深刻感悟。开篇即通过“释事出县閤,初闻兹山灵”展示了诗人脱离繁华尘世,寻求内心平静的意图,显示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接下来的景物描写,如“寺扉隐天色,影刹遥丁丁”,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寺庙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完美结合,给人以宁静而深邃的感受。

诗中“清景为公有,放旷云边亭”展现了秋日的清幽和开阔,诗人不仅仅是在描绘景物,更是在传达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哲学思想。最后,诗人通过“诵空性不昧,助道迹又经”引入佛教哲学,表现出对无形无相的追求与思考,给整首诗增添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使人不仅能欣赏到自然景色的美丽,同时也引发对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释事出县閤:离开县城,意在寻求灵性之地。
  • 初闻兹山灵:第一次听到这里的灵气,表明对自然的敬畏。
  • 寺扉隐天色:寺院的门隐匿在天色之间,描绘出一种神秘感。
  • 影刹遥丁丁:寺庙的影子与钟声,增强了空间感和远离尘嚣的意象。
  • 碧峰委合沓:青翠的山峰重叠,展现出壮丽的自然景观。
  • 香蔓垂蓂苓:香草蔓延,丰富了自然的气息。
  • 清景为公有:清幽的景致是大众共享的,体现了自然之美。
  • 放旷云边亭:开阔的亭子,给人以心灵的自由。
  • 秋赏石潭洁:秋天的石潭清澈,描绘出季节的变化。
  • 夜嘉杉月清:夜晚的杉树与明月,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诵空性不昧:诵读空性而不迷失,表明诗人对哲理的认知。
  • 助道迹又经:帮助了解道的路径,提升了诗的思想境界。
  • 纷然若未形:繁杂的事物,似乎还没有具体的形态,表达了对本质的追求。
  • 移来字人要:借来的字句,和道理紧密相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美景与灵性相联系,展示自然的灵动。
  • 对仗:如“秋赏石潭洁,夜嘉杉月清”,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物被赋予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早秋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灵性与哲理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灵:象征自然的灵性与力量。
  • 寺扉、影刹:代表宁静的宗教场所,传达一种心灵的寄托。
  • 碧峰、香蔓:表达自然的美丽与芳香,象征生活的多样性。
  • 秋赏、石潭:体现秋天的清新与宁静,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空性”指的是? A. 物质的存在
    B. 万物的本质是空无的
    C. 具体的形态

  2. “碧峰委合沓”描绘的是哪种景象? A. 平坦的田野
    B. 重叠的青山
    C. 幽暗的洞穴

  3. 诗人通过“清景为公有”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自然是私有的
    B. 自然之美是人人共享的
    C. 自然不重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王维
  • 《早秋》——韦应物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中问答》同样描写了自然的宁静与哲理的思考,二者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内心的追求。
  • 韦应物的《早秋》则通过描绘秋天的萧瑟,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虽主题不同,但同样表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