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当对酒 范云 〔南北朝〕
对酒心自足,故人来共持。 方悦罗衿解,谁念发成丝。 徇性良为达,求名本自欺。 迨君当歌日,及我倾樽时。
白话文翻译:
面对美酒,心情自然满足,老朋友一起来共享。 正高兴地解开罗衿,谁会想到头发已经变白。 顺从本性才是真正的通达,追求名声本身就是一种欺骗。 等到你唱歌的时候,就是我举杯畅饮的时刻。
注释:
- 对酒:面对美酒。
- 心自足:心情自然满足。
- 故人:老朋友。
- 共持:一起共享。
- 罗衿解:解开罗衿,指放松心情。
- 发成丝:头发变白,比喻年老。
- 徇性:顺从本性。
- 良为达:才是真正的通达。
- 求名:追求名声。
- 本自欺:本身就是一种欺骗。
- 迨:等到。
- 当歌日:唱歌的时候。
- 倾樽:举杯畅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云(约450-503),字彦龙,南朝宋、齐、梁时期的文学家,以诗文著称。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生活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和对友情的珍视。在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多有隐逸之志,范云的这首诗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酒会友为背景,通过对酒、友情、人生哲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珍视友情的生活态度。诗中“对酒心自足”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美酒时的满足感,而“故人来共持”则进一步以友情的温暖来衬托这种满足。后两句“方悦罗衿解,谁念发成丝”通过对年龄的感慨,引出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即“徇性良为达,求名本自欺”,表达了诗人对顺从本性、不追求虚名的生活态度的认同。最后两句“迨君当歌日,及我倾樽时”则以期待与友人共饮的情景,再次强调了友情的珍贵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对酒心自足”:诗人面对美酒,心情自然满足,这是一种简单而直接的快乐。
- “故人来共持”:老朋友一起来共享美酒,友情增添了这份快乐的深度。
- “方悦罗衿解”:正高兴地解开罗衿,放松心情,享受此刻的愉悦。
- “谁念发成丝”:谁会想到头发已经变白,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徇性良为达”:顺从本性才是真正的通达,强调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 “求名本自欺”:追求名声本身就是一种欺骗,批评了盲目追求虚名的行为。
- “迨君当歌日”:等到你唱歌的时候,期待与友人共度的美好时光。
- “及我倾樽时”:就是我举杯畅饮的时刻,强调了与友人共饮的快乐。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对酒心自足,故人来共持”中的“对酒”与“故人”,“心自足”与“来共持”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比喻:“发成丝”比喻头发变白,形象地表达了时间的流逝。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淡泊名利,珍视友情,顺应自然。诗人通过对酒、友情和人生哲理的描绘,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虚名的批判。
意象分析:
- 酒:象征快乐和满足。
- 故人:象征友情和温暖。
- 发成丝: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对酒心自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悲伤 B. 满足 C. 愤怒 D. 恐惧
- “故人来共持”中的“共持”指的是什么? A. 共同持有 B. 一起共享 C. 共同守护 D. 一起离开
- “徇性良为达”中的“徇性”是什么意思? A. 追求本性 B. 顺从本性 C. 改变本性 D. 隐藏本性
- “求名本自欺”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看法? A. 名利 B. 友情 C. 酒 D. 时间
答案:
- B 2. B 3. B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同样表达了淡泊名利、珍视友情的生活态度。
- 王维的《送别》:通过送别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范云的《当对酒》与陶渊明的《饮酒》:两者都表达了淡泊名利、珍视友情的生活态度,但范云的诗更注重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南北朝诗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范云诗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