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示众》

时间: 2025-01-19 15:31:51

自对千差无可取,心闲一境堪凭。

真常不昧谷神清。

群魔从此灭,一点自圆成。

物外清吟唯独乐,人间宠辱何惊。

劝君速悟问前程。

要求真实相,休论假聪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对千差无可取,心闲一境堪凭。
真常不昧谷神清。
群魔从此灭,一点自圆成。
物外清吟唯独乐,人间宠辱何惊。
劝君速悟问前程,
要求真实相,休论假聪明。

白话文翻译:

即使面对千差万别的事物,我也无法选择,内心悠闲自在,能在这境界中凭依。真正的常态是不被世俗所迷惑,心灵如谷中的清泉。自此,所有的烦恼都将消失,内心的一点明悟便能成就圆满。超越世俗的清吟,唯有此为真正的快乐,人间的荣辱又何足挂齿?劝你快些领悟,去问问未来的方向,要求真实的自我,不要再谈论那些假聪明的东西。

注释:

  • 千差:千种差别,形容事物繁多复杂。
  • 心闲:内心安宁,没有烦恼。
  • 真常:真正的常态,指不被事物变化所迷惑。
  • 谷神:指心灵的清净与明澈,像谷中的水一样清澈。
  • 清吟:清雅的吟唱,表达内心的乐趣。
  • 宠辱:荣华富贵与屈辱,指世俗的得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尹志平,元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表达哲理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鲜明的道家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更迭之时,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世俗功利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临江仙 示众》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内心平和的向往。首句“自对千差无可取”,引入了对纷繁复杂世界的观察,表明诗人对世事的无奈与淡然。接下来的“心闲一境堪凭”,进一步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自我依托的重要性。在诗中,诗人提到“真常不昧谷神清”,描绘了心灵如同清澈的谷水一般,保持纯净与清明的状态。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对世俗荣辱的看法,“物外清吟唯独乐”表现了诗人对超越世俗的乐趣的追求,认为真实的快乐在于对物外清吟的享受,而非外在的荣华富贵。最后,诗人以劝诫的口吻呼唤读者速悟,去探寻人生的真实意义,强调“要求真实相,休论假聪明”,这是对世俗价值观的直接挑战,强调追求真实内心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与追求,提醒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对千差无可取:面对千般差异,难以选择。
  2. 心闲一境堪凭:内心安闲,能够在这样的境界中依靠。
  3. 真常不昧谷神清:真正的常态不被迷惑,心如谷水清澈。
  4. 群魔从此灭,一点自圆成:烦恼与妄念随之消灭,内心明悟达到圆满。
  5. 物外清吟唯独乐:超越世俗的吟唱,才是唯一的快乐。
  6. 人间宠辱何惊:人间的荣辱对我毫无震动。
  7. 劝君速悟问前程:劝你快些领悟,去询问未来的方向。
  8. 要求真实相,休论假聪明:追求真实的自我,不要再讨论那些伪聪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宠辱何惊”与“休论假聪明”,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心灵比喻为清澈的谷水,强调内心的纯净。
  • 排比:通过句式的重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全诗旨在倡导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强调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世事的观察与反思,表现出对物外清吟的向往,揭示了追求真实自我与内心平和的哲理。

意象分析:

  • 千差:象征复杂多变的外部世界。
  • 心闲: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 谷神:象征纯净的心灵状态。
  • 清吟:象征真正的乐趣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自对千差无可取”意指: A. 生活中有许多选择
    B. 无法在纷繁中找到值得取舍的
    C. 生活简单明了

  2. 诗中提到的“谷神”象征: A. 世俗荣华
    B. 内心的清净与明澈
    C. 复杂的人生经历

  3. 诗人对人间荣辱的态度是: A. 非常看重
    B. 毫不在意
    C. 视为人生目标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强调享乐与豪放,表现出对人生的积极追求。
  • 王维《山居秋暝》:则更注重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与尹志平的超脱理念相呼应。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