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寄梁三》
时间: 2025-01-19 20:07: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寄梁三
作者: 杨圻 〔清代〕
蔷薇开遍莺声尽,斜阳花脚徘徊。
香车过处碧尘飞,旧时风景,回首总依稀。
莫问海山多少路,相思相望谁知。
梦中犹记画堂西,满帘花絮,明月醉归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蔷薇盛开、黄莺歌唱的美好春日景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声音逐渐消逝,只剩下斜阳下花瓣的轻舞。香车经过时,碧色的尘土随之飞扬,往日的美景在回首间变得模糊不清。无需询问海山之间的路途有多遥远,相思与期盼又有谁能理解?梦中仍然记得那画堂西边的情景,满帘的花絮在明月下醉意朦胧地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蔷薇:一种花,常象征美丽和爱情。
- 莺声:指黄莺的鸣叫声,象征春天的生机。
- 斜阳:指夕阳的光辉,营造出一种温柔而略显忧伤的氛围。
- 香车:指装饰华丽的车,代表富贵和美好。
- 碧尘:指青色的尘土,意喻繁华的去逝。
- 回首:回忆往昔的日子。
典故解析:
- 海山:象征长途的思念,暗指人们在面对遥远时空时的无奈和孤独。
- 画堂:古代文人雅士喜爱的居所,代表着雅致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圻,清代诗人,生于顺治年间,因其作品多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表达对自然和世事的感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杨圻在旅途中或居所时,因对朋友的深切思念而作,反映了他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临江仙 寄梁三》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中通过描绘春日的美丽景象,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开篇的“蔷薇开遍莺声尽”,用生动的画面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的图景,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斜阳的映照下,似乎也显得格外脆弱和短暂。诗人通过“香车过处碧尘飞”来表现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身边的美好。
“莫问海山多少路,相思相望谁知”,表达了对友人遥远的思念和无奈,尽管路途遥远,但内心的相思却如影随形,无法割舍。在梦中回忆的“画堂西,满帘花絮,明月醉归时”,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那段宁静而美好的时光,花絮飞舞,月光洒落,诗人将这种温柔的感受与对友人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美好时光的珍惜,以及对友谊的深切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蔷薇开遍莺声尽:描绘了春天的美丽,蔷薇盛开,黄莺的歌声消失,暗示着美好的时光正在流逝。
- 斜阳花脚徘徊:夕阳西下,花瓣轻轻摇曳,显示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情景。
- 香车过处碧尘飞:华丽的马车经过,带起青色的尘土,象征着繁华与过去的无奈。
- 旧时风景,回首总依稀:回忆往昔的美好,然而一切已模糊不清,感叹时间的无情。
- 莫问海山多少路:劝诫自己不要去计较相思的路途有多遥远。
- 相思相望谁知:内心的思念与期盼无人理解,表达孤独感。
- 梦中犹记画堂西:梦中仍然清晰地记得那画堂的景象,象征着对往昔的怀念。
- 满帘花絮,明月醉归时:描绘梦中那种醉意朦胧的情景,暗示着对美好生活的追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香车过处碧尘飞”,将车尘比作繁华的象征。
- 拟人:花脚“徘徊”,赋予花瓣以人的情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相互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日的美景为引子,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活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蔷薇:象征美丽的爱情与青春。
- 莺声:象征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 香车:代表富贵与繁华。
- 明月:象征思念与团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蔷薇”象征什么?
A. 美丽与爱情
B. 友情
C. 悲伤 -
“香车过处碧尘飞”中,“碧尘”指的是什么?
A. 青色的尘土
B. 绿树成荫
C. 美好的回忆 -
诗中提到的“画堂西”有什么象征意义?
A. 过去的繁华
B. 未来的希望
C. 生活的艰辛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杨圻与李清照的作品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李清照更偏向于细腻的情感描写,而杨圻则更注重对景象的描绘及其带来的情感共鸣。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