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寿阳曲_山市晴岚花》
时间: 2025-01-04 14:49: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调】寿阳曲_山市晴岚花
作者:马致远 〔元代〕
山市晴岚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
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远浦帆归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
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平沙落雁南传信,北寄书,半栖近岸花汀树。
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
潇湘夜雨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烟寺晚钟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
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渔村夕照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
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江天暮雪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钩鱼人一蓑归去。
洞庭秋月芦花谢,客乍别,泛蟾光小舟一叶。
豫章城故人来也,结末了洞庭秋月。
白话文翻译:
在山清水秀的村外,草店西边,晚霞映照,雨后天空豁然开朗。
四周山峦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更加美丽,锦绣的风景又增添了翠绿。
远处的帆船在夕阳下归来,酒旗飘扬,几只小船还未靠岸。
落花漂浮,水香四溢,茅屋傍晚时分,断桥边卖鱼的人已散去。
平沙上落雁传递南方的消息,北方的书信,半栖在近岸的花汀树旁。
就像失群的鸳鸯迷失了伴侣,两三行船缓缓驶向海门。
潇湘夜雨中渔灯黯淡,客人梦回,滴水声声让人心碎。
孤舟在五更时分,行驶在万里之外,是离人几行泪水。
烟雾缭绕的寺庙,晚钟悠扬,古寺清幽,黄昏时分礼佛的人静默。
西风中晚钟声响三四声,如何让老僧修禅静心?
渔村夕阳下,鸣榔声止,暮光闪烁,绿杨堤上传来几声渔歌。
几家挂柴门闲晒渔网,都聚集在捕鱼的图景上。
江天暮雪,天色渐暗,雪花飞舞,梅花和柳絮交错飘落。
江边的晚景如画,钩鱼人披蓑衣归去。
洞庭的秋月下,芦花谢落,客人初次离别,月光下的小舟漂浮。
豫章城的故人来了,结束了秋月的洞庭之行。
注释
字词注释:
- 岚:山间雾气。
- 锦屏风:形容美丽的风景。
- 酒旆:酒旗,代表饮酒的场所。
- 茅舍:草屋。
- 半栖:半停留,形容不完全靠岸。
- 潇湘:指湘江,常用来指代南方的雨景。
- 渔灯:渔船上的灯。
- 五更:天刚亮的时候。
- 寒烟:薄雾。
典故解析:
- 鸳鸯:象征伴侣,失群则代表离别的情感。
- 洞庭秋月:指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常被文人歌颂,象征怀旧和思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致远(1255年—1321年),字千里,号天游,元代杂剧作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生活,情感真挚,擅长抒发离愁别绪。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代,社会动荡,人们多离乡背井,诗中渗透着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花》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与人生情感的诗。开篇描绘了山间的美丽风光,山与水的结合,展现了自然的和谐美。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以及人们在自然中的生活状态。接下来的描写转向了人们的生活,卖鱼人散去,渔村的宁静,暗示着生活的平淡与无常。诗中反复出现的关于离别的意象,如鸳鸯失群、孤舟行驶,深刻传达了对失去的伴侣和故乡的感伤。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乡村晚景图,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市晴岚花村外:描绘乡村外美丽的景色。
- 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夜晚的宁静与美丽的晚霞。
- 四围山一竿残照里:夕阳映照下的山峦。
- 锦屏风又添铺翠:美丽的风光令人陶醉。
- 远浦帆归夕阳下:渔船归来,象征着平静与归属。
- 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渔村的生活和闲适的状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美丽的画卷,增强画面感。
- 拟人:描写人类情感与自然景色的联系,使情感更为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自然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而优美,令人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村、晚霞:象征自然的和谐美。
- 帆船、酒旗:代表生活的闲适与归属感。
- 孤舟、泪水:象征离别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双调·寿阳曲》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马致远
- D) 白居易
-
诗中“鸳鸯失群”意指什么?
- A) 失去伴侣
- B) 失去朋友
- C) 失去家乡
- D) 失去财产
-
诗歌中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象?
- A) 晚霞
- B) 雪花
- C) 柳絮
- D) 以上皆是
答案:
- C) 马致远
- A) 失去伴侣
- D) 以上皆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也是描写渔村生活的诗,表达对自然的热爱。
- 《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名作,情感和自然美景的结合。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与马致远的《双调·寿阳曲》都涉及人生与自然的主题,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而马致远则细腻而沉郁。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马致远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