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金陵僧》
时间: 2025-01-08 23:44: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金陵僧
唐代:周贺
水石致身闲自得,
平云竹阁少炎蒸。
斋床几减供禽食,
禅径寒通照像灯。
觅句当秋山落叶,
临书近腊砚生冰。
行登总到诸山寺,
坐听蝉声满四棱。
白话文翻译:
我在水石之间悠闲自在,
在平淡的云和竹阁中少有炎热的蒸腾。
斋床上供奉的禽食已经减少,
禅道上冷冷清清,照着佛像的灯光。
寻求诗句时正值秋天,山上落叶纷飞,
而书写时已近腊月,砚台上凝结着冰霜。
我行走时总是到达各大山寺,
坐下来听那蝉鸣声在四面八方回荡。
注释:
字词注释:
- 水石:指自然环境中的水和石,象征宁静。
- 平云:指天气晴朗,云层平和。
- 斋床:佛教中的斋食供桌。
- 禅径:通往禅院的小路。
- 照像灯:照耀佛像的灯。
- 觅句:寻找诗句。
- 砚生冰:砚台上有冰,表示天气寒冷。
- 四棱:指四面,代表环境的宽广。
典故解析:
本诗中提到的“蝉声”,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象征清幽与宁静,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贺,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佛教思想的融汇,风格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出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个秋冬交替的时节写成,诗人身处金陵的某个寺庙中,借助自然的景色,表达出自己的闲适与对禅宗的理解。
诗歌鉴赏:
《寄金陵僧》是一首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而构建的诗,展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中通过“水石致身闲自得”一语,开篇便引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细腻观察,勾勒出一种恬淡的生活。随着诗句的展开,描绘了秋天的落叶和腊月的寒冷,将自然的变化与内心的感受紧密结合。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提到“行登总到诸山寺”,暗示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与探索,似乎是在追求一种更深层次的精神寄托。而“坐听蝉声满四棱”则形成对比,蝉鸣在四方回荡,既有孤独感又有宁静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一种矛盾和思考。
整首诗通过清新自然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世俗的淡泊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展现了唐代文人对禅宗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水石致身闲自得:水和石的自然环境使得我感到闲适自在。
- 平云竹阁少炎蒸:在清爽的天气下,竹阁里少有炎热的蒸气,显得格外舒适。
- 斋床几减供禽食:供奉的禽食在斋床上几乎减少,象征清淡的生活。
- 禅径寒通照像灯:寒冷的禅道延伸,灯光照耀着佛像,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觅句当秋山落叶:在秋天的山中落叶纷飞时,我在寻找诗句。
- 临书近腊砚生冰:临近腊月,砚台上已结成冰,说明天气寒冷。
- 行登总到诸山寺:我走到各个山寺,享受这份宁静。
- 坐听蝉声满四棱:我坐下来,听到蝉鸣声在四面回响。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石比作一种闲适的环境,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对仗:如“行登总到诸山寺,坐听蝉声满四棱”,对称工整,增添了音韵之美。
主题思想:
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内心宁静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石:象征自然的宁静与清新。
- 竹阁:代表文人雅士的生活空间,增添了文化气息。
- 蝉声:常被视为清幽宁静的象征,反映内心的平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
- A. 王维
- B. 周贺
- C. 李白
- D. 杜甫
-
诗中提到的“斋床”主要是指?
- A. 餐桌
- B. 供奉食物的桌子
- C. 床铺
- D. 学习桌
-
诗人在哪个季节中寻找诗句?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生活的思考。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水之间的宁静与诗意。
诗词对比:
- 周贺的《寄金陵僧》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宁静,但周贺更注重于禅宗的哲思,而王维则更侧重于描绘自然的美景。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