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新头陀》
时间: 2025-01-09 00:11: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说北京寻祖后,瓶盂自挈绕穷边。
相逢竹坞晦暝夜,一别苕溪多少年。
远洞省穿湖底过,断崖曾向壁中禅。
青城不得师同住,坐想沧江忆浩然。
白话文翻译
听说你在北京寻访祖根,背着瓶子和碗,游荡在偏僻的地方。
在竹林的坞里,我们在昏暗的夜里重逢,离开苕溪已经多少年了呢?
从远处的山洞穿过湖底,曾在断崖边对着墙壁静坐参禅。
青城我无法与师傅同住,坐在这里想起沧江,怀念那种浩然的气概。
注释
- 见说:听说。
- 瓶盂:指装酒或水的瓶子和碗,象征游历和行旅。
- 竹坞:竹林的坞地,意指竹林深处的居所。
- 苕溪:指苕溪,可能是诗人曾经居住或游历的地方。
- 远洞省:远处的山洞,省指省略之意,穿湖底过暗示了旅途的艰难。
- 断崖:高耸的悬崖。
- 青城:青城山,著名的道教圣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贺,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感情为题材,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周贺的游历之后,表达了他对故乡和昔日友人的思念,反映了他在游历过程中对道教思想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诗歌鉴赏
《寄新头陀》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古诗,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以及对友人的思念。开篇提到“北京寻祖”,引出作者的游历之旅,显示出对根源的探寻之情。接着在“竹坞晦暝夜”的描写中,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似乎暗示着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重逢的希望。
“苕溪多少年”的问句,传达出诗人因离别而产生的时光流逝感,展现了对逝去青春的感慨。后两句则通过描写“远洞省穿湖底过”和“断崖曾向壁中禅”,表现了诗人对道理的探索与修行的孤独,表明他对精神世界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期盼。
最后一句“青城不得师同住,坐想沧江忆浩然”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怀念,青城山作为道教圣地,象征着理想的修行生活,而沧江则代表着广阔的胸怀与气势。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情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见说北京寻祖后:听说你在北京寻根,暗示与友人的分离与重聚。
- 瓶盂自挈绕穷边:背着瓶子和碗,象征着游历和追求。
- 相逢竹坞晦暝夜:在竹林中夜晚重逢,营造出神秘的氛围。
- 一别苕溪多少年:对离别的感慨,暗示时间的流逝。
- 远洞省穿湖底过:艰难的旅途,象征着对真理的追求。
- 断崖曾向壁中禅: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修行的孤独。
- 青城不得师同住:无法与师傅同住,表现内心的孤独。
- 坐想沧江忆浩然:怀念过去的气度与友谊。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瓶盂”比喻人生旅途中的追求。
- 对仗:如“青城不得师同住,坐想沧江忆浩然”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过去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追求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京:故乡的象征,代表着归属与根源。
- 竹坞:宁静的自然环境,象征隐居的理想。
- 苕溪:过去美好时光的记忆。
- 青城:道教理想的象征,代表追求精神的归宿。
- 沧江:广阔的情感与气度,象征着人生的豪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竹坞”指的是哪个环境?
- A. 山顶
- B. 河边
- C. 竹林
- D. 沙漠
-
“青城”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 A. 财富
- B. 理想的修行生活
- C. 友谊
- D. 乡愁
-
诗人对“苕溪”的感慨代表了什么?
- A. 对未来的期待
- B.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C. 对金钱的追求
-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思乡之情。
- 《登高》(王之涣):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杜甫)与《寄新头陀》的比较:两首诗均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而周贺则偏重于个人的情感和游历的孤独。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汉乐府》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