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慢 用吕渭老韵》
时间: 2025-01-01 18:19:5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乍晴天气。风过处,游丝千尺。燕雀蹴庭花,啾啁似惜。湿红轻掷。画堂东有女谁家,歌声徐按,短箫恒笛。者何时斗室长思,独自没人识。雁北去,频频虚铄翼。怎南返回文定织。已懒应宽人懒咎,似要盟先食。却如何前路迟回,定须明白,此番端的。君知否,词破昨宵无限寂。
白话文翻译
突然晴朗的天气中,微风吹过,游丝如千尺般飘荡。燕雀在庭前蹴踏着花朵,鸣叫声似乎在怜惜。湿润的红花被轻轻抛掷。画堂东边不知是哪家的女儿,歌声悠扬,短箫和笛子的声音交织。何时我在小屋中长久思念,独自一人没人识得。大雁向北飞去,频频展翅,怎能南归再织那文定的相思?我已懒得回应他人的冷漠,似乎只想与先前的友人共进餐食。然而前路如此迟缓,必须弄明白,这究竟是为何。你可知道,昨晚的词句破碎,留下无限寂寞。
注释
- 乍晴:突然变晴,形容天气的变化。
- 游丝千尺:形容轻盈的丝线在空中飘荡,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 燕雀蹴庭花:燕雀在庭前跳跃,形象生动,描绘出春天的生机。
- 画堂东:指的是东面的画堂,暗示了诗中女儿的所在。
- 雁北去:大雁向北飞,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文定织:文定即为某种情感的承诺,织则象征着情感的编织与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章士钊(1890-1979),原名章士钊,字豫之,号云山,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他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文化名人,深受古典诗词的影响,作品常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具有鲜明的个性与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20世纪,是章士钊在生活经历与情感波动中创作的作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事无常的感慨,也折射出他对人际关系、情感的思考与探索。
诗歌鉴赏
《西江月慢》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和人际关系的思考。开篇乍晴的天气与飘荡的游丝,营造出一种轻松的氛围,仿佛在描绘春日的生机。燕雀的鸣叫声更是增添了活泼的气息,表现了生命的蓬勃。而随后的“画堂东有女谁家”,则引入了情感的线索,暗示着对某位女子的思念与关注。
诗中出现的“雁北去,频频虚铄翼”,不仅描绘了大雁飞去的景象,也象征着离别与孤独的心情。接着,作者提到自己在斗室中思索,孤独无助,显示出内心的挣扎与对人际关系的渴望。最后,回归到对未来的思考,诗人对即将来临的事物感到迷茫与无奈,充满了对生命与情感的哲学反思。
整首诗在形式上遵循了古诗的韵律,而在内容上则融入了现代人的情感体验,使其既具有古典美感,又带有时代的印记。这种融合使得作品在表达方式上更为生动,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乍晴天气:表现天气的突然变化,暗示生活中的无常。
- 风过处,游丝千尺:风吹过,轻柔的丝线飘动,象征轻盈与自由。
- 燕雀蹴庭花:燕雀在花间跳跃,体现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 啾啁似惜:鸟鸣声似乎在怜惜,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湿红轻掷:湿润的红花轻轻抛掷,暗示情感的流逝。
- 画堂东有女谁家:引入女子,暗示对情感的关注。
- 歌声徐按,短箫恒笛:音乐的悠扬,渲染出氛围的美好。
- 何时斗室长思:思念的孤独,表现内心的挣扎。
- 独自没人识:孤独感加深,传达出被忽视的情绪。
- 雁北去,频频虚铄翼:大雁的去向,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怎南返回文定织:思念的相织,表达对未来的困惑。
- 已懒应宽人懒咎:对他人态度的无奈,反映出社会的冷漠。
- 如何前路迟回:对未来的迷茫,充满不确定性。
- 必须明白,此番端的:寻求理解与答案,表达内心的渴望。
- 君知否,词破昨宵无限寂:结尾的沉重,暗示了情感的破碎与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游丝千尺比喻生命的轻盈与无常。
- 拟人:燕雀的鸣叫声如同人类的情感表达,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诗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时光流逝与人际关系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反映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情感的追寻,表现出一种既轻盈又沉重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游丝:象征生命的轻盈与流逝。
- 燕雀:生命与希望的象征,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 雁:离别与思念的象征,体现情感的深刻。
- 红花:美好的事物,象征着爱情与青春的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湿红轻掷”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惆怅
- C. 愤怒
- D. 无聊
-
填空题:诗中的“雁北去,频频虚铄翼”主要象征着__。
-
判断题:这首诗的主题与孤独和思念无关。(对/错)
答案
- B
- 离别与思念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同样表达对过往的追忆,但更多的是女性的细腻情感,带有浓烈的个人色彩。
- 杜甫《月夜忆舍弟》: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深沉且有历史感,与章士钊的诗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歌与传统文化的交融》
- 《章士钊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