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月·赠珊珊公子昆仲》
时间: 2025-01-01 13:37:4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荆天棘地,坐茫茫苦海,任呼牛马。臣质已亡神已死,莫问当年姚冶。谁是温文,谁为狂侠,褒贬从谁写。中原已矣,须从海外求者。羡君终贾奇才,一双年少,有臂惟君把。北望觚棱东望海,涕泪怆然而下。渺渺支那,沉沉震旦,黯然悲华夏。知音何许,一腔热血谁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荆棘遍布的艰难境遇中,我坐在无边苦海里,任凭牛马的呼唤。我的身体已经消亡,魂灵也已死去,不必再问当年的盛况。谁是温文尔雅的人,谁又是狂放不羁的侠士,这些评价又由谁来书写?中原的辉煌已经消失,必须从海外去寻找那些有志之士。我羡慕你,才华出众,年少有为,唯有你能够独挡一面。向北望去是觚棱,向东望去是海洋,泪水忍不住涌出,感慨万千。渺小的中华,沉重的震旦,令人感到伤感的华夏。知音在哪里呢?我满腔热血又能倾洒在何处?
注释
- 荆天棘地:形容环境艰苦,荆棘遍布。
- 茫茫苦海:比喻人生困境,迷茫无助。
- 臣质已亡神已死:指自己已失去本质与灵魂。
- 姚冶:指古代名将,代表辉煌的过去。
- 羡君终贾奇才:羡慕你拥有卓越的才华。
- 觚棱:古代的酒器,象征文化的传承与辉煌。
- 知音何许:问知音在何处,表达孤独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力山,近代著名诗人,生于动荡时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社会观察见长。其作品多关注社会现象与人文关怀,风格深沉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诗人经历了国家的衰败与民族的苦难,内心充满对故国的忧虑与不甘。诗中流露出对有志之士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渴望。
诗歌鉴赏
《湘月·赠珊珊公子昆仲》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以沉痛的笔触描绘了国家的衰落与个人的苦闷。诗的开头“荆天棘地,坐茫茫苦海”直接将读者带入一个艰难困苦的境地,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悲伤。接着,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表达了对往昔辉煌的追忆以及对现状的无力感。在“羡君终贾奇才”一节,诗人将目光投向年轻有为的朋友,表达了对才华的赞美与对未来的希望。最后,诗人通过“知音何许”的疑问,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助,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知音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意象的运用与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故国沉痛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触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荆天棘地:开篇即以艰难的自然环境映射社会的苦难。
- 臣质已亡神已死: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迷失,内心的绝望。
- 莫问当年姚冶:对往日辉煌的怀念,感叹历史的无常。
- 羡君终贾奇才:通过对友人的羡慕,反衬自身的无奈。
- 北望觚棱东望海:象征着对未来的期盼与对故国的眷恋。
- 涕泪怆然而下:情感的宣泄,表达了对民族命运的悲痛。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过去的辉煌与现在的困境,突显悲剧感。
- 比喻:将人生比作苦海,形象生动。
- 排比:通过对不同方向的描绘,增强了诗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求与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对人生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荆棘:象征艰辛与困境。
- 苦海:人生的苦涩与迷茫。
- 觚棱:文化与历史的象征。
- 泪水:情感的宣泄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荆天棘地”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 A. 环境优美
- B. 环境艰苦
- C. 环境平静
- D. 环境繁荣
-
“羡君终贾奇才”中“贾奇才”指的是?
- A. 普通人
- B. 有才华的人
- C. 年长者
- D. 文人
-
诗中“知音何许”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愤怒
- D. 满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作品,展现对人生的感慨。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本诗的对故国的忧虑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精选》
- 《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