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梧桐诗
作者: 沈约 〔南北朝〕
秋还遽已落。
春晓犹未荑。
微叶虽可贱。
一剪或成珪。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秋天的树叶已经匆匆落下,而春天的晨曦中新芽却尚未吐出。微小的树叶虽然不值钱,但若用一剪刀修剪,或许就能制成精美的器具。
注释:
字词注释:
- 遽:匆忙、急速的样子。
- 荑:指嫩芽或新生的植物。
- 微叶:指细小的树叶。
- 珪:古代用作权威象征的器具,通常为长方形的玉器。
典故解析:
在古代文人中,梧桐树常常被赋予高洁的品格,象征着志向和品德的高尚。梧桐树在古文中常与凤凰联系在一起,如《诗经》中提到的“凤求凰”便有此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约,字景仁,号倦翁,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和文学家。他以诗词和文赋闻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和自然景观,风格清新典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士人多寄情于自然,借景抒情。梧桐的描写不仅是对景物的观察,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咏梧桐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梧桐的生长轮回,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关注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句“秋还遽已落”描绘了秋天的迅速来临,树叶的凋零,表现了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感;而“春晓犹未荑”则显示春天的迟缓,象征着希望的萌生尚需时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接下来的“微叶虽可贱”,诗人用微小的树叶引入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虽然普通的叶子不被重视,但在特定条件下,它们也可以被转化为珍贵的物品,展现了潜在的可能性。这种由微小而成大器的思想,反映了诗人追求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内心诉求。整首诗语言简洁却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以及个人价值的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秋还遽已落:秋天已经来临,叶子匆匆飘落,表现时间的流逝。
- 春晓犹未荑:春天的清晨,嫩芽尚未出现,暗示着新的开始需要耐心等待。
- 微叶虽可贱:微小的叶子虽然不值钱,反映了对平常事物的轻视。
- 一剪或成珪:用剪刀修剪后,可能会变成珍贵的物件,暗示潜在的价值。
修辞手法:
- 对比:秋与春、落叶与新芽之间的对比,增强了时间的流逝感。
- 比喻:用“微叶”与“珪”的对比,象征价值的转化,蕴含深意。
- 拟人:秋天的来临被赋予了匆忙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梧桐树的生长变化,表达了生命的循环与人生态度。诗人借用自然景象,反映了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强调了每个生命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梧桐:象征高洁、志向,常与文人气节相联系。
- 秋:象征衰落、时光流逝。
- 春:象征希望、新生。
- 微叶:代表平凡的事物,强调潜在的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荑”指的是什么?
A. 秋天的树叶
B. 春天的新芽
C. 一种器具 -
“微叶虽可贱”中“贱”字的意思是?
A. 贵重
B. 便宜
C. 不值钱 -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夸张
B. 拟人
C. 排比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春望》(杜甫)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李白通过月夜描绘个人情感的孤独,而沈约的诗则通过自然景象反映生命的哲理,两者均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表现手法各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南北朝诗选》
- 《古诗词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