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仙城李子长,短发不及寸。
家有觅粟儿,时无郭元振。
经年断往还,使我勤问讯。
宁知造化心,天地无情尽。
白话文翻译:
在仙城中,李子树生长茂盛,我短短的头发也不及一寸。
家中有个觅食的孩子,却总是没有郭元振那样的天赋。
多年间断绝了往来,使我不得不勤于问候。
怎能知道造化的心意,天地间的情感已然尽失。
注释:
- 仙城:指的是风景如画的地方,带有神仙气息的城市。
- 李子:这里指李子树,象征着美好的生长。
- 短发不及寸:形容年轻,或许暗示作者的年少无知。
- 觅粟儿:觅食的小孩,象征着贫困或艰难的生活。
- 郭元振:历史人物,意指才华出众。
- 经年断往还:指时间久了,联系变得稀少。
- 宁知造化心:表示对自然和命运的无奈。
典故解析:
- 郭元振:指的是三国时期的郭奉孝(郭嘉),以智谋著称,象征着才华。
- 造化: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自然的安排与命运的无常。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献章,明代诗人,字德明,号叔华,常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生活的艰难时期,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李子长 其一》是一首充满生机与感慨的诗作,表现了作者对生活境遇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描绘仙城李子树的生长,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生命的力量。然而,短发与觅粟儿的意象则反映出生活的艰辛与对理想的追求。诗句中,作者对郭元振的提及,不仅是对才华的向往,更是对自己境遇的不满与无奈。
全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感情,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最后两句,表达了对造化无情的叹息,令人深思。诗的情感基调在自然与人生的交融中显得尤为深邃,令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仙城李子长: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美好环境。
- 短发不及寸: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年轻与生活的困顿。
- 家有觅粟儿:暗示家庭生活的艰辛。
- 时无郭元振:对比出生活中才华的短缺。
- 经年断往还:表达了与外界联系的疏远。
- 使我勤问讯:强调了对联系与友谊的渴求。
- 宁知造化心:引出对命运与自然的思考。
- 天地无情尽:展现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李子树与人的命运相提并论。
- 对仗:诗句结构上平衡,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通过“造化心”赋予自然以情感。
-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命运的无常与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开,表现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李子:象征着生命的蓬勃与希望。
- 短发:代表着年轻与无知。
- 觅粟儿:象征着生活的艰辛与求生的本能。
- 郭元振:象征着理想与才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郭元振”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诸葛亮
B. 曹操
C. 郭嘉
D. 刘备 -
诗中“短发不及寸”反映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A. 年轻
B. 年老
C. 富裕
D. 聪明 -
“宁知造化心”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思考? A. 自然
B. 朋友
C. 命运
D. 财富
答案:
- C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陈献章的《寄李子长 其一》更注重对生活境遇的思考,而李白则更侧重于对个人情感与思乡之情的表达。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的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