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听琴
作者: 张玉娘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竹外结枯桐,琅琅生松风。
听来还自惜,坐对烛花红。
白话文翻译:
在竹林之外,枯桐树的枝干交错,清脆的琴声如松风般飘荡。
听着琴声不禁感到珍惜,坐在烛光下对着盛开的花朵。
注释:
- 竹外:竹子外面,指环境。
- 结枯桐:这里的“结”有聚集、交错之意,枯桐指的是枯萎的梧桐树。
- 琅琅:形容声音清脆悦耳。
- 松风:松树在风中摇动的声音,形容琴声清脆。
- 自惜:自我珍惜、怜惜。
- 烛花红:指烛光映照下的红色花朵,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典故解析:
此诗虽没有直接的典故,但“枯桐”和“松风”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意象,寓意孤独与清雅。琴声在古代是文人雅士聚会时常见的背景,象征着高雅的情趣与内心的抒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玉娘,元代女诗人,生活在元代的政治动荡中。她的作品往往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及内心的细腻情感,风格清新脱俗,常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
创作背景:
《听琴》创作于一个安静的夜晚,作者坐于烛边,听着琴声,感受着自然与音乐的和谐。这种情景展现了古代文人对音乐、自然和内心感受的追求。
诗歌鉴赏:
《听琴》是一首描绘音乐美感的诗作。开头的“竹外结枯桐”,即使是枯死的树木在竹林的映衬下,也显得别有一番情致,暗示了即使在萧条的环境中,音乐仍能带来生机与活力。接着,作者以“琅琅生松风”形容琴声,描绘出声音如松风般清新动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这首诗中,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音乐是作者心灵的一部分,而“听来还自惜”则表明了作者对这份音乐的珍惜与感怀,仿佛在倾诉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最后一句“坐对烛花红”,不仅描绘了温馨的环境,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安详。整首诗情景交融,音乐与自然的结合,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竹外结枯桐: 描述环境,竹子外面有枯桐树,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琅琅生松风: 琴声清脆,如松风般自然,传达了音乐的美感。
- 听来还自惜: 听到琴声,心中不禁生出珍惜之情,反映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坐对烛花红: 诗人在烛光中静坐,映衬出温暖的氛围,给人以安宁感。
-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喻将琴声比作松风,增强了音乐的生动性;“自惜”则赋予了人性化的情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与珍惜,反映了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瞬间的感悟,传达出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竹: 代表清雅与高洁,象征着自然的纯粹。
- 枯桐: 代表着生命的消逝与无常,暗示着对过往的怀念。
- 松风: 象征着清新与自由,表达了音乐的自然之美。
- 烛花红: 代表温暖与情感,营造出温馨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听琴》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玉娘
C. 杜甫 -
诗中“琅琅”形容的是?
A. 竹声
B. 琴声
C. 风声 -
“坐对烛花红”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冷清
B. 温暖
C. 喧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张玉娘的《听琴》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以音乐为主题,前者更侧重于音乐与自然的结合,后者则表现了音乐与情感的交融。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