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如梦令·戏和李易安
作者: 张玉娘 〔宋代〕
门外车驰马骤。
绣阁犹醺春酒。
顿觉翠衾寒,
人在枕边如旧。
知否。知否。
何事黄花俱瘦。
白话文翻译:
门外的车马急驰而过,
绣阁里仍是春酒醉醺醺。
忽然感到被子寒冷,
身边的人依旧在枕边。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
为何黄花都变得瘦弱?
注释:
- 车驰马骤:形容车马行驶得很快。
- 绣阁:指装饰华丽的房间。
- 醺春酒:春天的酒,醉意正浓。
- 翠衾:绿色的被子。
- 黄花:指菊花,常用以象征衰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玉娘,宋代女词人,活跃于南宋时期。她的词风细腻,情感丰富,常表现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爱情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春日的场景和个人的情感,表现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如梦令》通过描绘春日里的一幅画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门外车驰马骤”,描绘了一幅繁忙景象,暗示着外界生活的喧嚣和繁华;而“绣阁犹醺春酒”则转向了内心的宁静与醉意,勾勒出一种矛盾的状态。接下来的“顿觉翠衾寒”,诗人感受到了一种失落和孤独,似乎在与温暖的春日和身旁的人产生了微妙的距离感。
“人在枕边如旧”则将这种情感推向更深的层次,尽管身边有熟悉的人,但内心却感到寒冷,似乎是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状的对比。“知否。知否。”的重复,仿佛在向听者寻求理解,带有一种无奈的呼唤;而最后一句“何事黄花俱瘦”则以菊花的枯萎象征着衰老和无常,唤起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情感真挚而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门外车驰马骤:表现外界的喧闹与繁华,营造出一种忙碌的氛围。
- 绣阁犹醺春酒:强调内心的惬意与醉意,反映出对美好时光的享受。
- 顿觉翠衾寒:感受到孤独与寒冷,内心的温暖被外界的繁忙冲淡。
- 人在枕边如旧:尽管有熟悉的人在身边,却感到了一种无形的距离。
- 知否。知否。:向对方发问,表现出一种渴求理解的心情。
- 何事黄花俱瘦:以黄花的枯萎作为人生无常的象征,带来忧伤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车驰马骤”和“绣阁犹醺”形成对比,增强了词句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黄花俱瘦”赋予自然现象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反复:对“知否”的反复使用,增加了情感的迫切感和思考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对当下孤独感的揭示,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车马:象征着繁忙的生活与外部世界的喧嚣。
- 春酒:代表着美好与欢愉的时光。
- 翠衾:象征温暖与依恋,同时也暗示孤独。
- 黄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车驰马骤”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 A. 繁忙的城市
- B. 安静的乡村
- C. 春天的花园
- D. 秋天的田野
-
“翠衾寒”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 A. 温暖
- B. 孤独
- C. 快乐
- D. 兴奋
-
诗中“知否”是用来表达什么?
- A. 感叹
- B. 询问对方的理解
- C. 叙述事实
- D. 追忆往昔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张玉娘的《如梦令》和李清照的同名词作皆探讨了春日的美好与内心的孤独,但李清照更侧重于爱情的思考,而张玉娘则更关注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词典引导的宋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