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03 17:56:45

陟彼高冈四顾兮,碧天如梦月如眉。

江头白鸟浑无恙,谁信青春逝有时。

楼影下,水差差。

一檐空剩旧巢泥。

高梧久抱团圜意,隔绿纱窗梦见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陟彼高冈四顾兮,碧天如梦月如眉。
江头白鸟浑无恙,谁信青春逝有时。
楼影下,水差差。
一檐空剩旧巢泥。
高梧久抱团圜意,
隔绿纱窗梦见之。

白话文翻译:

在高岗上四下眺望,碧蓝的天空如梦幻般美丽,月亮如同弯眉。
江边的白鸟依然安然无恙,谁会相信青春是有时光流逝的呢?
楼影下,水面微波荡漾。
一檐之下只剩下旧巢里的泥土。
高大的梧桐树始终怀有团圆的愿望,
透过绿纱窗,我在梦中见到了它。

注释:

  • 陟:登上、攀登。
  • 高冈:高大的山冈。
  • 碧天:青蓝的天空。
  • 浑无恙:完全安然无恙。
  • 谁信:谁会相信。
  • 巢泥:鸟巢泥土。
  • 高梧:高大梧桐树。
  • 团圆意:团圆的愿望。
  • 绿纱窗:用绿纱制成的窗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鸿,生于当代,是中国新诗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常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而著称。秦鸿的诗风独特,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元素,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鹧鸪天》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诗人对青春流逝的感慨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描绘的景象与情感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他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意义的探索。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青春流逝的惋惜和对自然的赞美。开篇“陟彼高冈四顾兮,碧天如梦月如眉”以优美的意象引入,描绘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接着,诗人提到江边的白鸟,象征着生命的安宁与恒常,而“谁信青春逝有时”则流露出一种对时间无情的感慨,表现了人对青春的珍惜与叹息。

后半部分的“楼影下,水差差”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环境的宁静与淡泊,而“一檐空剩旧巢泥”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过往的留痕。最后两句“高梧久抱团圜意,隔绿纱窗梦见之”则回归到对自然与团圆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充满了诗意和情感的深度,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独特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陟彼高冈四顾兮:诗人站在高岗上四下眺望,表现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思考。
  2. 碧天如梦月如眉:将天空的碧蓝与月亮的弯曲比喻成梦幻般的美丽,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意境。
  3. 江头白鸟浑无恙:描绘江边白鸟的安然状态,象征着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4. 谁信青春逝有时:对青春流逝的感慨,表达了对时间无情的反思。
  5. 楼影下,水差差:楼影下水面微波荡漾,显示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6. 一檐空剩旧巢泥:旧巢泥的意象暗示着过往的留存与时间的流逝。
  7. 高梧久抱团圜意:高大的梧桐树象征着团圆的渴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8. 隔绿纱窗梦见之:梦的意象强调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和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碧天如梦月如眉”,将天空和月亮进行形象比喻,增加了诗的美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高冈”与“白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意象如“高冈”、“白鸟”、“梧桐”等,营造出丰富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对青春的珍惜,同时也透过自然景象,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及对团圆的渴望,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丰富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冈:象征着远大的理想与追求。
  • 碧天:代表着宁静与美好。
  • 白鸟:象征着纯洁与自由。
  • 楼影:代表着人类的居所与历史的沉淀。
  • 高梧:象征着希望与团圆的愿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碧天如梦月如眉”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想念
    B. 惊讶
    C. 美好

  2. “谁信青春逝有时”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感慨? A. 爱情
    B. 时间
    C. 友情

  3. “一檐空剩旧巢泥”暗示了什么? A. 新生活的开始
    B. 过去的遗留
    C. 自然的变化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春望》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鹧鸪天》都有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但《静夜思》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鹧鸪天》则更关注于时间与青春的流逝。
  • 《春望》则通过对国事的忧虑与自然景象的结合,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与无奈,较《鹧鸪天》更具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现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曲解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