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天净沙·鲁卿庵中
作者: 张可久 〔元代〕
青苔古木萧萧,
苍云秋水迢迢。
红叶山斋小小,
有谁曾到?
探梅人过溪桥。
白话文翻译:
在鲁卿庵中,青苔覆盖的古木显得萧索,苍茫的云与遥远的秋水交融在一起。红叶映衬着小小的山斋,不知有谁曾经到访?探梅的人正好经过溪边的桥。
注释:
- 青苔: 青色苔藓,象征着古老与荒凉。
- 古木: 古老的树木,常用以表现岁月的沧桑。
- 萧萧: 形容寂寥和凄凉的样子。
- 苍云: 指灰暗的云,带有秋天的阴沉感。
- 秋水: 秋天的水,清澈而带有寒意。
- 山斋: 指山中的书斋或隐居处,意指隐逸的生活。
- 探梅: 指寻觅梅花的人,梅花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坚韧。
- 溪桥: 小溪的桥,常是人们往来之处。
典故解析:
“探梅”一词,常与梅花的高洁气质相连,梅花在中国文人心中象征着坚韧与清高。诗中提到的鲁卿庵,可能是指某种隐居的生活境地,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可久是元代杂剧作家及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清新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代,那个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常以隐居山水的方式逃避现实,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鲁卿庵作为隐居之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宁静的向往。
诗歌鉴赏:
《天净沙·鲁卿庵中》是一首描绘秋景的抒情诗,整体意境清幽而富有哲思。诗的开头“青苔古木萧萧”,通过青苔和古木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冷清、苍凉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与古老的沉淀。接着“苍云秋水迢迢”,将天空与水面连成一体,表现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孤独感,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而“红叶山斋小小”则将视角引向了隐居的小屋,红叶与山斋的对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美丽。最后一句“探梅人过溪桥”,引入了一个生动的形象,探梅的人似乎是与自然对话的生灵,给这幅秋景增添了一丝活力与温暖,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交织,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之情的交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青苔古木萧萧: 描绘了环境的荒凉与寂静,暗示时间的流逝。
- 苍云秋水迢迢: 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悠远的意境。
- 红叶山斋小小: 细致描绘了山中小屋的宁静与温馨。
- 有谁曾到: 反映了诗人对来访者的渴望,也暗示孤独感。
- 探梅人过溪桥: 使画面生动,象征着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修辞手法:
- 比喻: “青苔古木”可以看作是时间的象征。
- 拟人: “探梅人”赋予了人以情感,使自然更具灵性。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清新而高洁的情感。
意象分析:
- 青苔: 象征着古老与沉寂,反映出岁月的沧桑。
- 古木: 代表着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坚韧。
- 红叶: 生命的美丽与短暂,带有秋天的萧瑟。
- 溪桥: 连接人与自然的通道,象征着交流与探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青苔古木萧萧”中“萧萧”形容的是: A. 热闹 B. 寂寥 C. 美丽 D. 繁茂
-
“探梅人过溪桥”中的“探梅”指的是: A. 采梅 B. 寻梅 C. 植梅 D. 残梅
-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 A. 对战争的思考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爱情的追求 D.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by 李白
- 《静夜思》by 李白
诗词对比:
- 张可久的《天净沙·鲁卿庵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了山水的幽静与人心的宁静,但张可久更侧重于孤独感的表达,而王维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张可久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元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