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调】湘妃怨_武夷山中落》
时间: 2025-01-14 21:39: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双调】湘妃怨_武夷山中落
作者: 张可久〔元代〕
武夷山中落花流水出桃源,
暖翠晴云满药田。
流金古像开香殿,
步虚声未远,鹤飞来认得神仙。
傍草漫山径,幽花隐洞天,
玉女溪边。
山中隐居丹翁投老得长生,
白鹤依人认小名。
青山换主随他姓,
叹乾坤一草亭,
半年不出岩扃。
写十卷续仙传,
和一篇陋室铭,
补注茶经。
怀古秋风远塞皂雕旗,
明月高台金凤杯。
红妆肯为苍生计,
女妖娆能有几?
两蛾眉千古光辉。
汉和番昭君去,
越吞吴西子归,
战马空肥。
黄山道中何人礼斗上松梢?
有客题名刻树腰。
指前峰半日行来到,这山不是小,
洞天宽容我诗豪。
白云观欹仙枕,
朱砂泉流药瓢,
紫兰宫玉女吹箫。
白话文翻译
在武夷山中,落花流水流出桃花源,暖绿的翠色和晴朗的云彩映满了药田。流金色的古像在香殿中展现,步虚的声音尚未远去,白鹤飞来认得神仙的踪迹。沿着草丛的小径,幽花隐匿于洞天,玉女溪边安静优雅。
山中隐居的丹翁,投老得到了长生,白鹤依恋他,称呼他的小名。青山更替主人,随他姓氏而去,叹息天地间一草亭,半年不出岩门。写下十卷续仙传,和一篇《陋室铭》,补注《茶经》。
古往今来的秋风带走了皂雕旗,明月照耀下的高台上金凤杯闪耀。红妆女子愿为苍生计,女妖娆又能有几人?两道蛾眉千古流传。
汉朝的王昭君出塞,越国的西子归来,战马空肥,黄山道中何人礼斗上松梢?有客在树腰题名刻字。指着前峰半日行进到这里,这山并不小,洞天宽容我这位诗豪。
白云观倾斜着仙枕,朱砂泉流淌着药瓢,紫兰宫的玉女在吹箫。
注释
- 武夷山:位于中国福建省,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以其秀丽的山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闻名。
- 桃源:指世外桃源,象征着一种理想的、宁静的生活状态。
- 丹翁:指道士,象征长生不老的理想。
- 陋室铭:出自刘禹锡,表达对简朴生活的赞美。
- 皂雕旗:古代军旗,象征战争与历史的沧桑。
- 西子:指西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代表着美和悲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可久,元代杂剧作家和诗人,生于福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元代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隐居生活,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双调·湘妃怨_武夷山中落》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武夷山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诗中通过描绘山水、隐士、白鹤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历史的思考。开头部分“武夷山中落花流水出桃源”便引导读者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象征着诗人向往的恬静生活。
在诗的中段,隐居的丹翁与白鹤的描写,体现了长生与和谐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认同。诗人通过“半年不出岩扃”,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珍视与向往。最后,诗中提到历史人物,如王昭君、西子,给人以时空交错的感受,令人深思历史的沧桑与个体的渺小。
整首诗结构严谨,音韵和谐,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的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高远的志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武夷山中落花流水出桃源: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落花流水象征着宁静与美好,桃源则暗示理想的生活状态。
- 暖翠晴云满药田:表现了自然环境的和谐美好,暖意和晴朗的天空映衬药田的生机。
- 流金古像开香殿:古老的金色雕像在香殿中展现,暗示着宗教和文化的传承。
- 步虚声未远,鹤飞来认得神仙:表达了隐士的生活与神仙的联系,鹤象征着长寿与灵性。
- 傍草漫山径,幽花隐洞天:描绘了山间的幽静小径和隐藏的花朵,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桃源”比喻理想生活。
- 拟人:白鹤“认得神仙”,赋予动物以人的特征。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武夷山:象征高洁与宁静的自然。
- 桃源:理想生活的象征。
- 丹翁:隐士和长生的象征。
- 白鹤:长寿与灵性的象征。
- 古像: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桃源”象征着什么?
- A. 战争
- B. 理想生活
- C. 商业繁荣
-
“白鹤依人认小名”中的“白鹤”象征着?
- A. 财富
- B. 长寿
- C. 忍耐
-
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态度是:
- A. 反感
- B. 向往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比较张可久的《双调·湘妃怨》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了山水之美,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张可久更注重历史人物的情感与哲思,而王维则着重于自然景色与人生的宁静。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山水诗的历史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