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酒筵上答张居士
作者:白居易
但要前尘减,无妨外相同。
虽过酒肆上,不离道场中。
弦管声非实,花钿色是空。
何人知此义,唯有净名翁。
白话文翻译:
只要能够减去过去的烦恼,就算外在的景象相同也无妨。
即使是在酒肆中,也并未远离清静的道场。
乐器的声音并不真实,花钿的色彩也是虚幻的。
谁能领会这个道理,只有净名和尚。
注释:
- 前尘:指过去的事情或烦恼。
- 道场:修道的场所,这里引申为心灵的宁静。
- 弦管声:指乐器发出的声音,通常与歌舞庆祝相关。
- 花钿:一种装饰用的花纹,象征着虚华和表面。
- 净名翁:指的是白居易的友人,可能是某位高僧,代表了深厚的道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擅长写诗、赋、词,作品内容涉及社会民生、个人情感等。其诗风以通俗易懂、清新自然著称,尤其关注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白居易与友人张居士相聚饮酒之际,表达了他对世俗繁华的看法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虽然身处酒肆,但白居易强调心灵的清净与道理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酒筵上答张居士》是一首表现白居易哲思的诗作。诗中通过对酒肆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领悟和对内心世界的关注。第一句“但要前尘减,无妨外相同”,点明了生活中外界的繁华与内心的宁静之间的关系,强调心境的修养比外在环境更为重要。接下来的句子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尽管身处酒肆,但内心的道场并未远离,表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在音声和色彩的描写中,白居易运用了比喻手法,指出弦管声与花钿色都是空虚的存在,反映出世俗的浮华与内心的真实之间的对比。最后一句“唯有净名翁”,则引出一位明理的高僧,表明真正理解这一道理的人并不多,强化了诗的哲理性。
整首诗以对比和反思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流露出一种对世俗的淡然和对内心的追求,是一首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但要前尘减:强调过去的烦恼和执念要减少。
- 无妨外相同:外在的环境或景象与内心的宁静不是矛盾的。
- 虽过酒肆上:即使在喧闹的场所。
- 不离道场中:心灵的宁静与道理并未远离。
- 弦管声非实:乐器的声音是空洞的,反映世俗的虚假。
- 花钿色是空:花纹色彩的美丽是表面的,内在的实质更为重要。
- 何人知此义:对这一道理能够理解的人并不多。
- 唯有净名翁:只有净名和尚知晓这些深刻的道理。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乐器声和花钿色比作虚幻,揭示内外的差异。
- 对仗:在诗的结构中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外在环境与内心世界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繁华的淡薄态度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反映出一种超然的哲理。
意象分析:
- 酒肆:象征世俗的享乐与繁华。
- 道场:象征内心的修行与宁静。
- 弦管声:象征虚幻的世俗乐趣。
- 花钿色:象征表面的美丽与空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道场”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修道的场所
- C. 酒店
-
“弦管声非实”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乐器的声音美妙
- B. 世俗的声音是空洞的
- C. 音乐是生活的全部
-
诗人认为谁能理解诗中的道理?
- A. 张居士
- B. 净名翁
- C. 所有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饮酒》by 陶渊明: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
- 《月下独酌》by 李白:体现了酒与孤独的哲学思考。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酒筵上答张居士》与王维的《鹿柴》均反映了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但前者更注重对世俗的反思,而后者则体现了自然之美对心灵的影响。两者在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