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笋》
时间: 2025-01-17 09:12:0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
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
置之炊甑中,与饭同时熟。
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
久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蹰,南风吹作竹。
白话文翻译
这地方是竹子的故乡,春天的竹笋遍布山谷。
山民们把竹笋折下来,抱着整捆去集市上出售。
因为竹笋数量多,所以价格便宜,一束只需两钱。
把竹笋放进锅里,与米饭一起煮熟。
紫色的竹笋如同破开的锦缎,白皙的竹笋如同新玉。
我每天都加餐竹笋,久而久之竟不再思念肉食。
作为京城的客人,这种美味总是觉得不够。
所以快来吃吧,不要犹豫,南风已经吹起竹声。
注释
- 州:指地方或地区。
- 竹乡:盛产竹子的地方。
- 春笋:春天新生的竹笋。
- 山夫:山中的劳动者,指采竹笋的人。
- 盈抱:满怀的样子。
- 鬻(yù):出售。
- 物以多为贱:物品多了就便宜。
- 炊甑(zèng):蒸饭的器具,蒸锅。
- 紫箨:紫色的竹笋外皮。
- 素肌:白色的竹笋肉。
- 经时:经过一段时间。
- 京洛客:指在京城生活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著称,善于描绘生活的细节和人情世故。他的作品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常表达对民生的关怀。
创作背景
《食笋》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人身处竹乡,借竹笋的生动描绘,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赞赏。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竹笋在民间的普遍消费,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享受。
诗歌鉴赏
《食笋》是白居易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通过对竹笋的描绘,传递出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美。整首诗以竹乡的春笋为线索,展现了自然丰盈的景象与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竹笋的鲜美与清香,激发人们对自然与食物的热爱。
诗中“物以多为贱,双钱易一束”一句,生动地反映了竹笋在民间的普遍性和经济性,使人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同时,诗人将竹笋与米饭同煮的情景,表现出一种朴素的饮食文化,突显了生活的简单与满足。
在诗的最后,诗人对京城生活的思考,透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展现了他对自然、对乡土的深情。整首诗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既有生活的实用性,又充满了人情的温暖。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州乃竹乡:开头点明了地理位置及其特征,引入主题。
- 春笋满山谷:描绘春天竹笋生长的景象,生动形象。
- 山夫折盈抱:强调山民的劳作,表现出丰收的喜悦。
- 抱来早市鬻:展现了竹笋的商业价值,反映民间经济。
- 物以多为贱:揭示了市场经济规律,简单明了。
- 双钱易一束:具体价格描写,增强诗的生活气息。
- 置之炊甑中:描绘烹饪过程,增添生活细节。
- 与饭同时熟:表现了竹笋的美味与便捷。
- 紫箨坼故锦:用比喻手法,突显竹笋的美观。
- 素肌擘新玉:进一步夸张竹笋的细腻与清新。
- 每日遂加餐:表现诗人对竹笋的喜爱与依赖。
- 经时不思肉:体现出对素食的满足,反映生活哲学。
- 久为京洛客:自述身份,暗含对城市生活的反思。
- 此味常不足:展示对乡味的怀念与渴求。
- 且食勿踟蹰:劝人享用竹笋,表现生活的即时享受。
- 南风吹作竹:用自然之声结束,回归自然的意象。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紫箨坼故锦”,把竹笋比作美丽的锦缎。
- 拟人:南风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动的情感。
- 对仗:如“素肌擘新玉”,形成优美的音韵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笋的美味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馈赠的感激,反映了诗人对乡土的归属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笋:象征着生命力与自然的馈赠,代表了乡土的纯朴。
- 山谷:自然环境的代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
- 南风:象征着温暖与生机,暗示着竹子生长的环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物以多为贱”的意思是? A. 多了就贵
B. 多了就便宜
C. 物品不值钱
D. 物品稀少 -
诗人提到的“紫箨”和“素肌”是什么? A. 食物
B. 竹笋
C. 花朵
D. 皮肤 -
白居易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渴望? A. 生活的奢侈
B. 乡土的美味
C. 远方的旅行
D. 财富的积累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竹里馆》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白居易《食笋》与王维《竹里馆》:两首诗均以竹子为题材,但白居易更注重民间生活的描绘,而王维则表现了隐逸的情怀,传达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