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崔都水》

时间: 2025-01-04 11:22:07

深夜竹亭雪,孤灯案上书。

不遇无为化,谁复得闲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深夜竹亭雪,孤灯案上书。不遇无为化,谁复得闲居。

白话文翻译:

深夜的竹亭在雪中静谧,桌上的孤灯下我在读书。若不遇到那无为而治的境地,谁还能享有这样的闲适生活呢?

注释:

  • 竹亭:用竹子建成的亭子,象征清雅和宁静的环境。
  • 孤灯:独自一盏灯,显示一种孤独的氛围。
  • 无为化:指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自然、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
  • 闲居:指安闲的生活,远离世俗的喧嚣。

典故解析:

  •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强调统治者应顺应自然法则,不用强制手段治理,以达到和谐的社会状态。这与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密切相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8年-791年),字子云,唐代诗人,官至给事中。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擅长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庭下独处的夜晚,诗人身处竹亭,正值雪夜,反映出他在宁静环境中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表现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答崔都水》通过描绘夜晚的竹亭和孤灯,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孤独的氛围。诗中“深夜竹亭雪”一联,表现了自然的美丽和诗人的内心宁静。竹亭与雪的结合,传达出一种清冷而纯洁的意境,仿佛让人忘却世俗的烦恼。接下来的“孤灯案上书”则透露出诗人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在思考、学习,体现了他对知识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后两句“若不遇无为化,谁复得闲居”,则转向对生活状态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和对社会纷扰的无奈。这种对无为而治的追求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思索,也是对社会理想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生活真谛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深夜竹亭雪:在深夜的竹亭中,雪花悄然飘落,构成了一个静谧的场景。
  • 孤灯案上书:孤独的灯光照耀在书桌上,暗示着诗人独处的状态和对知识的追求。
  • 不遇无为化:若没有遇到那种无为而治的理想生活状态。
  • 谁复得闲居:又有谁能真正享受这样的闲适生活呢?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夜竹”和“孤灯”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雪、竹亭、孤灯等意象相互交织,营造出宁静的氛围,反映了诗人的内心状态。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繁忙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亭:象征清雅和宁静,代表诗人内心的追求。
  • :象征纯洁和静谧,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 孤灯:象征孤独和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环境是什么?

    • A. 竹亭
    • B. 碧水
    • C. 山顶
    • D. 花园
  2. “孤灯案上书”中的“孤灯”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孤独
    • C. 欢快
    • D. 繁忙
  3. 诗中“无为化”指的是什么?

    • A. 自然
    • B. 政治理想
    • C. 休闲
    • D. 学习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但更侧重于对亲情的思念。
  • 王维的《鸟鸣涧》则通过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韦应物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