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送亲家丈(原作又从南塘本改)问》
时间: 2025-01-19 14:50: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送亲家丈(原作又从南塘本改)问
作者:元好问 〔元代〕
又东门送客,侧身西望长嗟。
算万里功名,几番风雨,何限云沙。
相看已过半百,甚年年各在一天涯。
秋气偏催过雁,疏烟细点归鸦。
旌旗未卷鬓先华。清泪落悲笳。
问蜀道登天,锦城虽好,得似还家。
关心老来婚嫁,要与余邻屋共烟霞。
到征西车马,轮他杜曲桑麻。
白话文翻译
在东门送别客人,我侧身向西长叹。
算一算,这万里功名,经历了多少风雨,何止是云和沙。
我们彼此相看已经过了半百,年年却各在天涯。
秋天的气息偏偏催促大雁南飞,稀疏的烟雾淡淡点缀归鸦。
旌旗尚未卷起,我的鬓发却已先显华白,清泪落下伴随悲笳的声声。
问蜀道登天,虽然锦城美好,却不及回家。
关心老来婚嫁,愿与邻居共赏烟霞。
若要征西的车马,轮回在杜曲桑麻之间。
注释
- 东门:古时的城市东门,象征送别的地方。
- 侧身西望:侧身向西方看,表达对离别的依依不舍。
- 万里功名:指远大的理想和成就。
- 云沙:比喻经历的坎坷和艰难。
- 秋气:秋天的气息,带有萧瑟感。
- 归鸦:归来的乌鸦,象征归乡的希望。
- 旌旗:军旗,象征征战。
- 锦城:指四川成都,因其美丽而得名。
- 烟霞:烟雾和云霞,象征美好的自然景色。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仲明,号“天隐”,是元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文学家。他的诗词多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入思考,情感细腻,语言优美,深受后人喜爱。他在政治和文化上都有较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通过送别亲家丈,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归乡的渴望,反映了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通过送别的场景,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描绘了送别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离别的感慨。接着,诗人回忆起自己在追寻功名的道路上所经历的风雨,感到人生的无常与艰辛。随着年岁渐长,诗人与友人却各在天涯,彼此相望,感慨万分。
秋天的气息催促着归雁,象征着归乡的希望和对故土的思念。诗中“旌旗未卷鬓先华”一句,透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感伤,清泪的落下更是直击人心。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婚嫁的关注,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思索、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故土的思念。诗人用优美的意象和细致的情感,将离别和归乡的主题完美结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又东门送客:再一次在东门送别客人,暗示离别的频繁。
- 侧身西望长嗟:向西侧身而望,发出长叹,表达思念和惆怅。
- 算万里功名:思考过去所追求的成就与荣耀,反映出人生的追求。
- 几番风雨,何限云沙:经历了许多风雨,人生的艰难与不易。
- 相看已过半百:彼此相见已经过了五十年,感叹时间的流逝。
- 年年各在一天涯:每年都在不同的地方,体现出时光的无情与距离的遥远。
- 秋气偏催过雁:秋天的气息催促大雁南飞,象征离别与思乡。
- 疏烟细点归鸦:稀疏的烟雾中点缀着归来的乌鸦,暗示归乡的希望。
- 旌旗未卷鬓先华:军旗尚未卷起,白发却已显现,表达人生的无常。
- 清泪落悲笳:泪水伴随着悲笳的声音,传达内心的忧伤。
- 问蜀道登天:询问通往蜀地的路途,暗示对远行的思考。
- 锦城虽好,得似还家:虽然锦城美好,但不及回到家乡的感觉。
- 关心老来婚嫁:关心自己年老后的婚嫁,体现对生活的向往。
- 要与余邻屋共烟霞:希望与邻居共同享受美好的生活。
- 到征西车马:提到征西的车马,反映出对远行的期待。
- 轮他杜曲桑麻:轮回于杜曲桑麻之间,象征着平凡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云沙”比喻人生的艰难。
- 拟人:将秋气、归鸦赋予情感,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如“清泪落悲笳”与前句形成对比。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亲情、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门:象征离别之地。
- 秋气: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思乡的情绪。
- 归鸦:象征归乡的希望。
- 清泪:表达内心的忧伤与思念。
- 锦城:美好的地方,代表了诗人对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门”象征什么?
A. 欢迎
B. 离别
C. 聚会 -
“旌旗未卷鬓先华”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自豪
C. 感叹 -
诗人对故乡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珍视与向往
C. 失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白与元好问在表达对人生的感慨时,李白更偏向于豪放洒脱,而元好问则显得更加细腻与沉思。李白的作品多强调自由与豪情,而元好问则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出对亲情和故乡的深切眷恋。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元好问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