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花》
时间: 2025-01-17 08:37:0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佛手花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不能摩项过只园,幻作清芳与世传。
排叶爪痕分翠净,吐葩心骨耀丹妍。
但迷色界空华相,肯悟宗门直指禅。
谁汲野泉临晓浸,瓦瓶插供白衣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手花的赞美与思考。诗人无法亲自走进园中,却感受到佛手花的清香与美丽流传于世。花瓣如爪痕般分开,清新而明亮,绽放的花心如同心灵的光辉,鲜艳而美丽。然而,诗人也意识到,花色虽美却迷人心神,若能领悟到宗教的真谛,便能直指禅的本质。最后,诗人提到有人在清晨汲取山泉水,插上佛手花供奉给白衣仙人,表达了对清净与超脱的向往。
注释:
- 摩项:抚摸,指触碰头部。
- 只园:特指的花园。
- 清芳:清新的香气。
- 爪痕:形容佛手花的叶子形状。
- 吐葩:指花朵的盛开。
- 心骨:内在的精髓。
- 迷色界:被花色所迷惑的境界。
- 宗门:指佛教的门派。
- 白衣仙:指道教的仙人,象征超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字子龙,号静庵,宋代诗人,以其清新隽永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景物,具有深厚的佛教思想。
创作背景:佛手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常用于宗教仪式和家庭装饰。诗人在创作此诗时,可能受到自然美景和宗教思想的启发,想通过花的形态与香气传达深刻的哲理。
诗歌鉴赏:
《佛手花》是一首将自然美与哲理思考相结合的诗作。诗人在描绘佛手花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其外表的美丽,还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意义。诗的开头,作者以“不能摩项过只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虽然无法亲自到达那片园中,但却能感受到花香的传递,显示了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接下来的描写中,作者通过“爪痕”、“吐葩”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佛手花的生机与美丽,仿佛让读者看到了花瓣的细腻与光辉。这些细节不仅仅是对花的赞美,更隐含了对生命和心灵的思考。
而在后半部分,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但迷色界空华相”,提醒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要警惕对表象的迷惑,真正的智慧在于领悟宗教的本质。诗的结尾则通过清晨汲水和供花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清净生活的追求和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整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层层递进,展示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反映出诗人深厚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能摩项过只园:表达了诗人对佛手花园的向往,无法亲自触碰。
- 幻作清芳与世传:虽然无法到达,但花香依然在世间流传。
- 排叶爪痕分翠净:描绘花瓣开合的样子,清晰而美丽。
- 吐葩心骨耀丹妍:花心绽放,展现其内在美。
- 但迷色界空华相:警惕被花的表象所迷惑,强调内心的觉悟。
- 肯悟宗门直指禅:只有真正领悟宗教的真谛,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
- 谁汲野泉临晓浸:描绘了汲水的场景,增添了自然的气息。
- 瓦瓶插供白衣仙:以插花供奉仙人,表达对超脱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诗中运用了比喻(“爪痕”比喻花瓣),拟人(花似有生命),对仗(“吐葩心骨”与“排叶爪痕”),展示了诗人的艺术技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佛手花的描绘,探讨了自然美与内心觉悟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超越外表,追求内在精神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佛手花:象征美好、吉祥、超脱。
- 清芳:代表自然的纯净与美好。
- 白衣仙:象征道教的理想人格与超然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佛手花》是哪位诗人的作品? A) 李白
B) 杜甫
C) 董嗣杲
D) 白居易 -
诗中“排叶爪痕分翠净”描绘的是: A) 叶子的颜色
B) 花的开合
C) 花的香气
D) 水的清澈 -
诗中提到的“白衣仙”象征: A) 人间富贵
B) 道教的理想人格
C) 自然的美丽
D) 追求金钱
答案: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洛城闻笛》 by 李白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夜洛城闻笛》:同样通过自然景色表达情感,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
- 《静夜思》:通过月光和宁静夜晚引发思考,表现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概论》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