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画堂春 其二 秋夜
作者: 陈霆 〔明代〕
井梧翻叶响秋声。
玉阶风露凄清。
阴虫无数草间鸣。
泣尽残更。
红泪暗流宝蜡,
碧峰冷浸银屏。
梦回帘外月华明。
无限伤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凄凉景象。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中翻动,发出沙沙的声音。月光照耀下的玉阶显得格外清冷,风和露水让人倍感凄凉。草丛中的虫鸣声此起彼伏,似乎在为这寂寞的夜晚增添一份哀伤。残更已尽,泪水悄然流下,像是蜡烛的泪滴,点滴而下。远处的碧山在冷月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冷峻。梦中回到帘外,月光依旧明亮,然而在这无尽的夜里,伤感的情绪却愈发浓烈。
注释:
字词注释:
- 井梧:指梧桐树,一种常见的树木,常用于秋冬时节的意象。
- 玉阶:形容清冷的石阶,强调了夜晚的寒意。
- 阴虫:指在阴暗处鸣叫的虫子,增加了夜的寂静感。
- 泣尽残更:意指已是深夜,时光悄然流逝,伴随着泪水。
- 红泪暗流:形容内心的悲伤,泪水如蜡烛滴落般悄然无声。
典故解析:
-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通过意象的运用,反映了古人对秋夜的普遍感受,表现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霆,明代诗人,性情中人,以情感细腻和意境深远著称。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与人间情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创作背景: 《画堂春 其二 秋夜》创作于秋冬之际,诗人可能处于孤独的环境中,借助秋夜的景象表达内心的惆怅和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丰富的秋夜意象传达了深刻的情感。诗中以“井梧翻叶响秋声”开篇,直接引入秋夜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场景。梧桐树的声响似乎在诉说着秋天的来临,带有一种无奈和哀伤。
“玉阶风露凄清”,更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寒意,清冷的环境让人倍感孤独。此时,虫鸣的声音在草丛中此起彼伏,似乎在为这孤寂的夜增添了几分悲凉。随着“泣尽残更”的提及,时间的流逝伴随着情感的加深,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尽的思念和伤感。
“红泪暗流宝蜡,碧峰冷浸银屏”这一句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了泪水的无声流淌,蜡烛的泪滴和山影的冷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悲伤的画面。而最后一句“梦回帘外月华明”则是通过梦境的回归,展现了对于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与渴望,尽管月华依旧明亮,却无法驱散内心的阴霾。
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中传达出一种浓厚的秋夜情感,既有对自然的感悟,也有对人情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井梧翻叶响秋声:通过梧桐树的叶子声响,表达秋天的到来,寓意孤独与寂寞。
- 玉阶风露凄清:描绘秋夜的冷清,增强了诗歌的氛围。
- 阴虫无数草间鸣:草间虫鸣,进一步渲染寂静与孤独的情感。
- 泣尽残更:夜深人静,时间流逝,情感愈加浓烈。
- 红泪暗流宝蜡:泪水如蜡烛的滴落,寓意内心的悲伤。
- 碧峰冷浸银屏:山影与月光交相辉映,显得静谧而冷峻。
- 梦回帘外月华明:梦中回忆,月光依然明亮,增添了思念的情感。
- 无限伤情:总结整首诗的情感,表达无尽的伤感与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泪水比作蜡烛的泪滴,形象地表现出内心的悲伤。
- 拟人:虫鸣声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如“红泪暗流”与“碧峰冷浸”,增强了诗句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夜的凄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孤独、思念与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传达出一种浓厚的伤感情绪。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井梧:象征孤独与思念。
- 玉阶:代表清冷的环境。
- 阴虫:暗示孤寂与无助。
- 红泪:象征内心的悲伤。
- 碧峰:冷峻的自然环境,映射内心的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井梧”指的是哪种树?
- A. 柳树
- B. 梧桐树
- C. 橡树
-
诗人通过哪种意象表达了内心的悲伤?
- A. 月光
- B. 红泪
- C. 风声
-
诗中的“梦回帘外月华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思念
- C. 无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陈霆的《画堂春 其二 秋夜》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表现了对孤独与思念的感受,但李白的诗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陈霆则通过秋夜的景象深化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清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