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

时间: 2025-01-04 09:08:58

不寐天将晓,心劳转似灰。

蚊吟频到耳,鼠斗竞缘台。

户闇知蟾落,林喧觉雨来。

马嘶朝客过,知是禁门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寐天将晓,心劳转似灰。
蚊吟频到耳,鼠斗竞缘台。
户闇知蟾落,林喧觉雨来。
马嘶朝客过,知是禁门开。

白话文翻译:

我整夜未眠,天快亮时,心中烦劳如同灰烬。
耳边时常传来蚊子的鸣叫,鼠儿们在窗台上争斗。
黑暗的门口知道蟾蜍落下,林间喧闹让我意识到雨来了。
马匹嘶鸣,朝客经过,知道禁门终于打开了。

注释:

  • 不寐:未能入睡。
  • 心劳转似灰:心情疲惫,仿佛变成了灰烬。
  • 蚊吟:蚊子在耳边飞鸣。
  • 鼠斗:老鼠争斗,显示夜晚的喧闹。
  • 户闇:黑暗的门口。
  • 蟾落:蟾蜍掉落,暗示夜晚的结束。
  • 林喧:树林中传来的喧闹声。
  • 马嘶:马匹的嘶鸣声,通常表示有人经过。
  • 禁门开:宫门打开,意味着早晨的来临和新一天的开始。

典故解析:

  • 蟾蜍:在中国文化中,蟾蜍常被视为夜晚的象征,代表着安静和隐秘的生活。
  • 禁门:古代宫廷中,禁门是指皇宫的门,常常在特定时间开放,象征着开始新的一天和权力的运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庄(836年-910年),字子云,号湘山,唐末五代著名诗人。他是五代时期的一个重要诗人,以其婉约细腻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著称。韦庄的作品多描写个人情感和社会生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创作背景:

《不寐》写于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常常面临生活的压力和情感的困扰。此诗表现了作者在夜晚无眠时的孤独与烦恼,也是对那段动荡岁月的真实写照。

诗歌鉴赏:

《不寐》是一首极具情感的诗,展现了诗人夜晚无法入眠的孤独与烦躁。在这首诗中,韦庄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内心的苦闷与外界的声音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首句“不寐天将晓”直接表明了诗人的状态,天快亮时,他却仍在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接着,诗人将心中的烦恼比作“似灰”,表现出一种无奈与疲惫。

诗中描绘的环境十分生动,蚊子的鸣叫、老鼠的争斗,无不渲染出一种夜晚的喧闹与不安。而“户闇知蟾落,林喧觉雨来”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蟾蜍的落下象征着夜晚的结束,雨声则暗示着新一天的到来。

最后一句“马嘶朝客过,知是禁门开”不仅是对早晨的期待,也是对新一天生活的思考,暗含着诗人对未来的期望与不安。整首诗在细腻的环境描写中,流露出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寐天将晓:我在夜深时仍未入睡,天快亮了。
  2. 心劳转似灰:心中疲惫,仿佛化为灰烬,失去了生气。
  3. 蚊吟频到耳:耳边不断传来蚊子的声音,扰人清梦。
  4. 鼠斗竞缘台:窗台上,老鼠在争斗,显示夜晚的喧闹。
  5. 户闇知蟾落:黑暗的门口,知道蟾蜍已经落下,暗示夜晚的结束。
  6. 林喧觉雨来:树林中喧闹,意识到外面开始下雨。
  7. 马嘶朝客过:马匹嘶鸣,朝客走过,预示着新的一天。
  8. 知是禁门开:知道禁门终于打开,象征着新的开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劳比作灰,形象地表达了内心的疲惫。
  • 拟人:让蚊子和老鼠具有人类的行为,增加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夜晚的无眠与烦扰,表达了对生活的困惑与对未来的期待,展现出一种孤独而细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不寐:象征烦恼与孤独。
  • 蚊、鼠:代表夜晚的喧闹与烦扰。
  • 蟾蜍:象征夜的结束与平静的到来。
  • :暗示新生与变化。
  • 马嘶:象征早晨的来临与新一天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心劳转似灰”中的“灰”指的是什么?

    • A. 心情的疲惫
    • B. 物质的灰烬
    • C. 生活的无奈
    • D. 自然的景象
  2. “马嘶朝客过”表达了什么?

    • A. 夜晚的静谧
    • B. 新一天的开始
    • C. 旧日的回忆
    • D. 对过去的怀念
  3. 诗中提到的“禁门开”代表什么?

    • A. 生活的结束
    • B. 新的一天的开始
    • C. 夜晚的继续
    •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李白和韦庄的作品都涉及夜晚的主题,但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更侧重于抒发豪情壮志,而韦庄的《不寐》则深刻地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烦恼。两者在风格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韦庄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