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别一体。借花间集于成子蕃太守》

时间: 2025-01-19 12:26:07

别泪半襟红雨,狂吟满案青山。

几曾留意到花间。

恰被流莺、说破晓春寒。

省竹归来多暇,摊书坐久无欢。

乍闻锦字说团栾。

欲向东风、借取倚云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别泪半襟红雨,狂吟满案青山。
几曾留意到花间,恰被流莺说破晓春寒。
省竹归来多暇,摊书坐久无欢。
乍闻锦字说团栾,欲向东风借取倚云看。

白话文翻译:

别离时泪水湿了半边衣襟,恰似红雨纷飞;狂热的吟咏铺满了案头,青山依旧在。
我有几次留意到花间的美景,正好被流莺告诉我春天的寒意已悄然来临。
回到竹林时光闲适,摊开书本坐久却没有欢愉。
突然听到锦字传来团圆的消息,想借东风的力量去依靠那云端的美景。

注释:

  • 别泪:离别时的泪水。
  • 半襟红雨:形容泪水如红雨般淋湿衣襟。
  • 狂吟:情绪激昂地吟咏。
  • 青山:象征着自然和持久的美。
  • 流莺:指黄莺,春天的使者。
  • 晓春寒:早晨的春寒,暗指天气的变化。
  • 省竹:回到竹林,表示归隐或安静的生活。
  • 锦字:指团圆的好消息。
  • 倚云看:想要借东风去看云端的美景,表达向往。

典故解析:

“流莺说破晓春寒”:流莺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象征春天的到来,春寒则表现出春天虽美但尚有寒意的矛盾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际郇,现代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自然意象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作者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和对自然的感悟,反映了人际关系和自然景色的交织。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时的情感,开篇即以“别泪”引入,抓住了读者的心。诗人用“红雨”形容泪水,借助自然的意象增强情感的深度,渲染出离愁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狂吟满案青山”,表达了在离别之后仍难以平复心情的状态。几次留意花间的景色,却因为流莺的声音而惊觉春天的寒意,这一细节展示了自然与人心的互动,春寒的意象恰好反映了内心的失落与寂寞。

接下来的“省竹归来多暇”,表现了归隐后的宁静,却也隐含着一种空虚感。“摊书坐久无欢”则揭示了即使在宁静中,内心依然无法找到快乐,似乎失去了与友人相聚的乐趣。最后,提到“锦字说团栾”,表达了对团圆的向往,想借助东风去依靠那云端的美景,象征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自然意象,展现了离别的悲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别泪半襟红雨:离别时的泪水湿润了半边衣襟,情感真挚。
    • 狂吟满案青山:诗人在青山的陪伴下,激昂吟咏,尽显内心的情感。
    • 几曾留意到花间:回忆起曾几何时对花间美景的留意,表现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恰被流莺说破晓春寒:流莺的鸣叫提醒诗人春天的寒冷,令人感到一丝忧伤。
    • 省竹归来多暇:归隐于竹林,生活清闲却感到孤独。
    • 摊书坐久无欢:长时间阅读却心中无乐,表现出内心的空虚。
    • 乍闻锦字说团栾:听到团圆的消息,内心渴望团聚。
    • 欲向东风借取倚云看:想借东风欣赏云端的美丽,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2.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红雨”比喻泪水,形象生动。
    • 拟人:流莺被赋予了说话的能力,增强了自然与人的情感交融。
    • 对仗:如“摊书坐久无欢”与“乍闻锦字说团栾”,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意象分析:

  • 泪水:象征离别的伤感。
  • 青山:象征永恒的自然之美。
  • 流莺:春天的使者,传递着自然的信息。
  • 竹林:代表隐逸和宁静的生活。
  • 东风:象征希望和新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别泪半襟红雨”中的“红雨”比喻了什么?

    • A. 花瓣
    • B. 泪水
    • C. 夕阳
    • D. 红雨
  2. “乍闻锦字说团栾”中的“锦字”指的是什么?

    • A. 书信
    • B. 团圆的好消息
    • C. 美丽的图案
    • D. 诗歌
  3.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 A. 欢快
    • B. 伤感
    • C. 愤怒
    • D. 期待

答案:

  1. B. 泪水
  2. B. 团圆的好消息
  3. B. 伤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以豪放的情感表达对人生的豁达,虽同样涉及离别,但更强调酒的豪情。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则通过自然景色渲染离别的伤感,和梅际郇的“西江月”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和意象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典诗词的解析与鉴赏。
  • 《梅际郇诗歌选》:关于梅际郇的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