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浣溪沙 其四
作者: 赵文漪
纸帐灯昏梦未稠。
啼红依约鲛珠流。
这般光景记前游。
廿四番风催柳眼,
十三雁柱弄筝头。
玉钩何处不成愁。
白话文翻译:
在昏暗的灯光下,纸帐的影子模糊,我的梦还未深沉。
红色的啼鸣声依稀传来,像是鲛珠般流淌。这种情景让我想起了之前的游玩。
二十四种风吹拂着柳眼,十三只雁在空中舞动,犹如调弄着筝弦。
玉钩的愁苦何处不在呢?
注释:
- 纸帐: 纸制的帐子,通常用来隔离空间或遮挡光线。
- 灯昏: 灯光昏暗,表示夜晚或灯光不足时的情景。
- 啼红: 这里指的是鸟的啼叫,通常与红色鸟类相关。
- 鲛珠: 传说中的鲛人所泪流成珠,象征珍贵的泪水。
- 廿四番: 二十四个时节,代表风的变化。
- 雁柱: 大雁的队伍,形象地比作乐器的支柱。
- 玉钩: 这里可以理解为用来钓鱼的工具,象征一种愁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文漪,现代诗人,作品多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风格灵动,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的点滴。
创作背景:
《浣溪沙 其四》写于现代,反映了作者对过往游玩的回忆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伤。
诗歌鉴赏:
赵文漪的《浣溪沙 其四》是一首充满柔情与思考的词作。在这首词中,诗人通过昏暗的灯光和模糊的梦境,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细腻的氛围。她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回忆的珍惜以及对流逝时光的惋惜。
"纸帐灯昏梦未稠"这一句,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孤独,梦境尚浅,似乎还未进入深层。接着,"啼红依约鲛珠流"则用鸟鸣声和流泪的鲛珠相结合,传达出一种悲伤的美感。此种情感在后面的几句中不断扩展,作者通过自然现象的描写,将内心的愁苦与外界的变化相互映照。
诗中的“廿四番风催柳眼”与“十三雁柱弄筝头”,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气息,更将人们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风催柳眼,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青春的易逝;而雁阵的变化则让人联想到远行与别离,增添了几分惆怅。
最后,"玉钩何处不成愁"一句,将整首词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无论何时何地,愁苦似乎总是伴随左右的无奈与感慨。整首词在细腻的感情与自然的描绘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共鸣,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纸帐灯昏梦未稠: 描绘了昏暗的夜晚,纸帐的轻薄和梦境的模糊,暗示内心的宁静与不安。
- 啼红依约鲛珠流: 鸟鸣声传来,似乎在讲述泪水与思念,展现了对于往事的追忆。
- 这般光景记前游: 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唤起了对过往游玩的美好回忆。
- 廿四番风催柳眼: 形象地描绘了春风吹拂,柳树发芽的景象,暗示生命的复苏。
- 十三雁柱弄筝头: 雁的形态与乐器的比喻,传达出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 玉钩何处不成愁: 结尾点明愁苦的普遍性,强调了生命中难以避免的伤感。
修辞手法:
- 比喻: "鲛珠流"比喻泪水,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拟人: 描绘自然现象时,赋予其情感,增强人与自然的联系。
- 对仗: 如"廿四番风催柳眼,十三雁柱弄筝头",形成了对称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愁苦的感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纸帐: 代表隐私与内心世界。
- 灯昏: 象征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 啼红: 传达对生命的感慨。
- 鲛珠: 代表珍贵的回忆与泪水。
- 柳眼: 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雁柱: 体现了离别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纸帐灯昏”所描绘的环境是怎样的? A. 明亮的
B. 昏暗的
C. 热闹的
D. 寂静的 -
“廿四番风催柳眼”中的“廿四番”指什么? A. 四季
B. 二十四个时节
C. 二十种花
D. 二十四个故事 -
诗中所提到的“鲛珠”象征什么? A. 喜悦
B. 眼泪
C. 财富
D. 友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更漏子》
诗词对比:
- 李清照《如梦令》: 也是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生活的反思,情感细腻。
- 温庭筠《更漏子》: 同样描写了孤独与思念,风格上也有相似之处,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现代诗人作品集》
- 《唐宋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