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救鲁亡吴事可伤,谁令利口说田常。
吴亡必定由端木,鲁亦宜其运不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鲁国和吴国命运的感慨。拯救鲁国和消灭吴国的事情令人痛心,谁又能凭借口才来指责田常呢?吴国的灭亡必定与端木有关,鲁国的命运也注定不会长久。
注释
- 救鲁:指帮助鲁国,鲁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 亡吴:指灭亡吴国,吴国是鲁国的敌国。
- 田常:田常是鲁国的一个重要人物,诗中提到他可能是在指责其言辞。
- 端木:指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子的学生之一,善于辩论,诗中暗指他在吴国灭亡中的角色。
- 运不长:指鲁国的命运不久于此,预示着鲁国的衰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多围绕历史和哲理,具有深刻的思考和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时值国家动荡,诗人以历史为鉴,借古喻今,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与担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鲁国与吴国命运的讨论,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诗的开头提到“救鲁亡吴事可伤”,直接表达了对历史上鲁国与吴国纷争的痛心。鲁国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其衰亡令人感慨,而吴国的灭亡则反映了权力更替的残酷。接着提到“谁令利口说田常”,则是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暗指言辞的巧妙可能带来误导和伤害。最后一句“鲁亦宜其运不长”则是对鲁国未来命运的预言,充满了无奈与悲凉。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追忆,更是对政治与历史循环的深刻思考,表达出一种对国家和社会命运的忧虑。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救鲁亡吴事可伤:说明鲁国的衰亡和吴国的灭亡都是可悲的事件。
- 谁令利口说田常:质疑那些口才出众却不负责任的人,侧面体现出对政治家言辞的批判。
- 吴亡必定由端木:指出端木赐在吴国灭亡中的重要作用,暗示历史的复杂性。
- 鲁亦宜其运不长:预示鲁国的命运也将不久,体现出历史的无情。
修辞手法:
- 对比:鲁国与吴国的对立,强化了历史的悲剧感。
- 反问:通过反问增强了对政治现状的不满。
- 暗示:对端木赐的暗示不仅仅是个体,更是对历史命运的反思。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鲁国和吴国的命运探讨权力、历史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历史的循环和无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鲁国:象征着儒家文化和传统。
- 吴国:象征着权力的斗争和变迁。
- 田常:代表着政治言辞与责任的关系。
- 端木:象征着智慧与辩论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田常”是指哪个国家的政治人物?
- A. 吴国
- B. 鲁国
- C. 齐国
- D. 楚国
-
“吴亡必定由端木”中“端木”指的是谁?
- A. 孔子
- B. 子贡
- C. 田常
- D. 孙子
-
诗中对鲁国和吴国的命运有什么样的态度?
- A. 愉快
- B. 中立
- C. 悲伤
- D. 赞美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诗词对比:
- 与屈原的《离骚》相比,周昙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历史命运的反思,而《离骚》则更多表达个人的悲愤与理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