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黥布称兵孰敢当,薛公三计为斟量。上中良策知非用,南取长沙是死乡。
白话文翻译:
谁能抵挡黥布的军队呢?薛公在慎重考虑三条计策。上策和中策都知道行不通,往南攻取长沙就是去送死。
注释:
- 黥布:指的是黥布,历史上以勇猛著称的将领。
- 称兵:指的是发动战争或征兵。
- 薛公:这里指的是历史人物薛公,可能指代某位军事谋士。
- 三计:指三条计策,通常在战争中用以谋划。
- 上中良策:指的是最好的和次好的策略。
- 死乡:指危险的地方,可能暗示长沙在当时的局势中是个死地。
典故解析:
黥布为历史上著名的武将,以勇猛和战斗力见称。薛公在此处反映了在面对强敌时的无奈与无力感,表现了对战争策略的深刻思考。长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战事频繁。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周昙,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以情感细腻、语言优美著称。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特定的战争背景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战争的思考与反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黥布与薛公的对比,展现了在战争中机智与勇猛的博弈。第一句直入主题,提到黥布称兵,给人一种威胁感,接着引出薛公的策略思考,反映出在面对强敌时的深思熟虑。诗中提到的“上中良策知非用”,展现了对局势的清醒认识,强调了在战争决策中的理性思考。最后一句“南取长沙是死乡”,则是对战争结果的悲观预判,暗示了在不利局势下的无奈与绝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值得读者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行提出了对黥布的威胁,表现出战争的严峻。
- 第二行引入薛公,说明他在面对战争时的深思熟虑。
- 第三行分析了策略的有效性,表现了对战争局势的清晰认识。
- 第四行则表达了对长沙的判断,暗示了战争的无望。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黥布与薛公)、夸张(“死乡”)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 这首诗探讨了战争中的策略与勇气,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意象分析:
- “黥布”:象征着强大的敌人。
- “薛公”:象征着智慧和策略。
- “长沙”:象征着危险和无望的地方。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黥布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 A. 曹操
- B. 诸葛亮
- C. 黥布
- D. 刘备
-
诗中提到的“上中良策”是什么意思?
- A. 最好的和次好的策略
- B. 只有一个策略
- C. 所有策略都不好
- D. 策略不重要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乐观
- B. 不屑
- C. 绝望
- D. 愤怒
-
答案:
- C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
诗词对比: 对比杜甫的《春望》,二者都表现了对时局的深思和无奈,但杜甫更强调对国家的忧虑,而周昙则侧重于个人的无力感。两者均表现出强烈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