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臣鈇墓》

时间: 2025-01-01 12:58:17

眼见横戈靖海洋,仓皇一夕具金汤。

乘城顿息千家哭,追寇宁辞七尺僵。

泪堕残碑同岘首,骨留荒冢亦桐乡。

忠魂寂寞凭谁吊,凄断悲风撼白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眼见横戈靖海洋,
仓皇一夕具金汤。
乘城顿息千家哭,
追寇宁辞七尺僵。
泪堕残碑同岘首,
骨留荒冢亦桐乡。
忠魂寂寞凭谁吊,
凄断悲风撼白杨。

白话文翻译:

在海洋中,我们眼见敌军横戈而来,
一夕之间,金汤之备仓皇而至。
城内的哭声响起,千家万户皆为之哀悼,
为了追击敌寇,我宁愿死去七尺长的尸体。
泪水洒落在残碑上,如同岘首的遗迹,
尸骨留在荒冢,仍是我桐乡的归属。
忠魂孤寂,凭谁来为其吊唁?
悲风凄厉,摇撼着白杨树。

注释:

  • 横戈:指敌军的武器,形容战斗的激烈。
  • 金汤:指防守的坚固措施,金汤比喻坚固的城墙和防线。
  • 乘城:指驻守在城中的士兵。
  • 七尺僵:七尺通常指人的身高,形容死去的士兵。
  • 泪堕残碑:泪水流落在残破的碑石上,象征哀悼。
  • 荒冢:荒废的坟茔。
  • 忠魂:忠诚的灵魂,指为国捐躯的烈士。

典故解析:

“金汤”一词常用以形容防守坚固的城池,源于古代战争中对于城池防御的重视。“忠魂”则是对忠臣烈士的称呼,表达对为国捐躯者的敬仰与哀悼。诗中提到的“岘首”可能指某个历史上的战斗遗址,表现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忠诚的缅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桑孝光,明代诗人,以诗歌见长。他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荡与人民的苦难,风格沉郁,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王忠臣鈇墓》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描述战争中的悲惨场景,表达对忠臣的敬仰与对战争带来的痛苦的控诉。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也是对当下社会的反思与警醒。

诗歌鉴赏:

《王忠臣鈇墓》是一首充满悲壮情感的诗作,通过描绘战争的惨烈与忠臣的忠诚,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首联“眼见横戈靖海洋”,直接引入了战争的场景,给人一种紧迫感;接下来的“仓皇一夕具金汤”,则表现了防守的急迫与无奈。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通过“乘城顿息千家哭”描绘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后半部分则进一步深化了忠诚的主题,泪水与残碑的意象交织,表现出对逝去忠魂的哀悼。“忠魂寂寞凭谁吊”,一句触动人心,表达了忠臣的孤独与无奈,最终在“凄断悲风撼白杨”中,悲凉的自然景象与人间悲剧交相辉映,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悲哀,也引发人们对忠诚与牺牲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眼见横戈靖海洋:形象地描绘了敌军来袭的场景,突显战争的紧迫感。
  2. 仓皇一夕具金汤:表现出人们在突如其来的战争面前的慌乱与无助。
  3. 乘城顿息千家哭:描绘了战争对百姓带来的悲痛,反映了社会的动荡。
  4. 追寇宁辞七尺僵:表达了为了追击敌人,宁愿牺牲生命的决心。
  5. 泪堕残碑同岘首:通过泪水与碑石的意象,表现对过去历史的哀悼。
  6. 骨留荒冢亦桐乡:强调忠臣的归宿,即使身死也不忘故乡的情感。
  7. 忠魂寂寞凭谁吊:表达了对忠魂孤独境遇的同情与无奈。
  8. 凄断悲风撼白杨:用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悲痛,增强诗的情感深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金汤”比喻坚固的城防。
  • 拟人:如“悲风撼白杨”,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句式多有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忠诚与牺牲,诗人通过对战争的描绘与对忠臣的哀悼,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与对和平的渴望,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意象分析:

  • 横戈:象征战争与敌人。
  • 金汤:象征防守的坚固与无奈。
  • 千家:象征普通百姓的苦难与无辜。
  • 忠魂:象征为国捐躯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金汤”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名字
    • B. 防守的坚固措施
    • C. 一种饮食
    • D. 战争的胜利
  2. “忠魂寂寞凭谁吊”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忍耐
    • B. 绝望
    • C. 自豪
    • D. 欢喜
  3. 诗中提到的“泪堕残碑”意指?

    • A. 纪念碑
    • B. 哀悼与怀念
    • C. 战争的胜利
    • D. 生活的美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战乱中的悲怆情感。
  • 李白的《侠客行》:表达了对忠诚与英勇的赞美。

诗词对比:

  • 《王忠臣鈇墓》《春望》:两首诗都描绘了战争的悲惨,但《春望》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抑郁,而《王忠臣鈇墓》则强调忠臣的牺牲。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相似但表达各有侧重。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研究明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
  • 《古诗词鉴赏指南》:提供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与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