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萍逢江汉上,曾似此林居。
引水涵云窦,编花护草庐。
雨香孤径竹,风冷半畦蔬。
曾侍山中石,还开案上书。
白话文翻译
在江汉水域漂泊时,我曾经像这片林子一样栖息。
引水入山,环绕着云雾缭绕的山洞,编织花朵,庇护着草屋。
雨水的香气弥漫在孤独的竹林小径,凉风拂过半畦的蔬菜。
曾经侍奉于山中的石头旁,如今又在案上开书写。
注释
- 萍:水生植物,象征漂泊不定的生活。
-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代表南方水乡。
- 涵云窦:环绕着云雾的山洞,描绘山水的幽静。
- 编花护草庐:用花草来装饰和保护草屋,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孤径竹:孤独的小径,旁边是竹林。
- 半畦蔬:一半的菜畦,表现出诗人生活的闲适。
- 山中石:指隐居的环境,表现自然的静谧。
- 案上书:书桌上书写,表现出诗人对读书写作的热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海岱,明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描绘山水田园为主,表达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他的作品多描绘隐逸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丁卯年,诗人在经历过江湖漂泊后,回到故乡的山林之中,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怀念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开篇以“萍逢江汉上”引入,表达了漂泊与归宿的关系,接着描绘了水流、云雾、花草、竹林等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诗中的“雨香孤径竹”与“风冷半畦蔬”相互映衬,传达出一种清幽的气氛,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最后两句“曾侍山中石,还开案上书”则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归属感与对书写的执着,反映出他对文化与自然共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萍逢江汉上:诗人描绘自己如浮萍一般在江汉水域漂泊,象征生活的无常和漂泊的经历。
- 曾似此林居:回忆自己曾在这样的林中栖息,表现对过去宁静生活的怀念。
- 引水涵云窦:引水滋润周围的环境,形象地描绘出云雾缭绕的山洞,体现自然的静谧。
- 编花护草庐:用花草装点草屋,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雨香孤径竹:雨后竹林散发香气,孤独的小径更显清幽,营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
- 风冷半畦蔬:半畦的菜蔬在凉风中摇曳,体现出闲适的田园气息。
- 曾侍山中石:曾经在山中静坐,表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 还开案上书:回归到书桌上写作,表达了对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萍喻漂泊,反映人生的无常。
- 拟人:雨的香气、风的凉意,增添了自然的灵动感。
- 对仗:如“引水涵云窦,编花护草庐”,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反映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萍:漂泊不定的象征。
- 江汉:南方水乡的代表,蕴含诗人对故乡的情感。
- 云窦:代表自然的幽静和神秘。
- 竹:象征高洁与坚韧。
- 蔬:表现田园生活的简朴与富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萍逢江汉上”中的“萍”指的是什么? a) 花
b) 水生植物
c) 沙子 -
“引水涵云窦”的意思是? a) 引水入山
b) 水流不动
c) 水是静止的 -
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态度是? a) 渴望
b) 排斥
c) 无所谓
答案
- b) 水生植物
- a) 引水入山
- a) 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隐逸生活的追求,描绘自然之美,情感上更为淡泊。
- 王维《山居秋暝》:以山水景色为背景,表达诗人对自然的深厚情感,意境更为开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海岱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诗词的美:意象与情感的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