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父耕原上田,子斸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白话文翻译:
父亲在原野上耕作田地,儿子在山下砍伐荒地。
如今已经是六月,稻谷还未成熟,官府却已经修缮粮仓。
注释:
- 父耕:父亲耕种。
- 斸:砍伐、开垦。
- 禾:指稻谷。
- 未秀:尚未成熟、尚未长成。
- 官家:政府、官府。
- 修仓:修缮粮仓,准备储存粮食。
典故解析:
诗中未直接涉及特定的典故,但反映了唐代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对官府的依赖。农民辛勤耕作,而官府却在为粮仓的充实而忙碌,这种对比显示出农民的辛劳与官府的冷漠。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聂夷中,唐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作常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农耕社会的唐代,正值农忙时节,诗人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动与官府对粮食管理的关注,表现出一种对农民生计的深切关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农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情形。开头两句通过父亲与儿子的对比,展现了不同土地的耕作状态。父亲在原野上耕种,而儿子则在开垦荒地,暗示着家庭的分工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接下来的两句则通过时间的推进,揭示了农作物未成熟的焦虑,展现出农民对于丰收的期望与现实的无奈。同时,官府却在此时忙于修缮粮仓,显示出一种社会的不平衡,仿佛农民的辛劳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回报。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农民辛勤付出与官府冷漠态度的深刻反思,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关怀。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父耕原上田”:描绘父亲在田地辛勤耕作的场景,展现出农民的劳动。
- “子斸山下荒”:儿子在山下开垦荒地,表现出年轻一代的努力与担当。
- “六月禾未秀”:时值六月,稻谷尚未成熟,暗示着农民对丰收的渴望。
- “官家已修仓”:官府已开始准备粮仓,反映出社会对粮食管理的重视,但又显示出与农民辛苦形成的鲜明对比。
-
修辞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父子在不同地方的劳动对比,突出农村生活的多样性。
- 形象化描写:生动展现农民的辛苦与官府的冷漠,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农村的劳动场景,体现了农民的辛勤与对丰收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官府对粮食管理的关注与农民生计的矛盾,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父亲与儿子:象征着农民的传承与希望。
- 田地与荒地:分别代表着已开垦的成果与待开发的潜力。
- 禾:象征着丰收和生活的希望。
- 官仓:代表着社会的管理与对粮食的重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父耕原上田”意指什么? A. 父亲在城市工作
B. 父亲在田间耕作
C. 父亲在山上砍伐 -
诗中提到的“官家已修仓”反映了什么? A. 农民的丰收
B. 官府对粮食的管理
C. 农民的懈怠 -
诗中的“禾未秀”指的是什么? A. 稻谷已经成熟
B. 稻谷尚未成熟
C. 稻谷即将开花
答案:1.B 2.B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聂夷中的《田家二首》与杜甫的《春望》,前者强调了农民的劳动与官府的冷漠,而后者则描绘了国家动荡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两者虽然题材相近,但表达的情感与社会关怀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