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学》

时间: 2025-01-02 09:57:40

买地不肥实,其繁系耕凿。

良田少锄理,兰焦香亦薄。

勿以听者迷,故使宫徵错。

谁言三岁童,还能分善恶。

孜孜日求益,犹恐业未博。

况我性顽蒙,复不勤修学。

有如朝暮食,暂亏忧陨获。

若使无六经,贤愚何所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买地不肥实,其繁系耕凿。
良田少锄理,兰焦香亦薄。
勿以听者迷,故使宫徵错。
谁言三岁童,还能分善恶。
孜孜日求益,犹恐业未博。
况我性顽蒙,复不勤修学。
有如朝暮食,暂亏忧陨获。
若使无六经,贤愚何所托。

白话文翻译

买地虽然不肥沃,但繁荣依靠耕作和开垦。
良田即使少锄理,兰花香气也会变淡。
不要因为听信他人的谬论,导致宫商的音调错乱。
谁说三岁的小孩,能清楚分辨善恶?
日日勤奋求学,仍然担心学业不广博。
更何况我天性愚笨,又不勤奋学习。
就像每天吃饭,暂时的损失也会带来忧虑和遗憾。
如果没有《六经》,聪明与愚蠢又能依靠什么呢?

注释

  • 肥实:肥沃的土壤,指土地的肥瘦。
  • 繁系:繁荣的状态依赖于。
  • 锄理:指耕作、耕种。
  • 兰焦香:兰花的香气,形容美好的事物。
  • 宫徵错:指音乐的和谐,意指思想的混乱。
  • 三岁童:比喻幼稚的人,指不能分辨是非。
  • 孜孜:形容勤奋努力的样子。
  • 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为古代经典,象征知识和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建,唐代诗人,以诗词清新、平易著称,尤其在律诗方面有较高成就。他的作品多关注社会现实与人生哲理,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唐代,反映了诗人对学习的渴望与对自身愚笨的自省,旨在警示后人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和学习的努力。

诗歌鉴赏

《励学》这首诗通过对土地的比喻,表现出知识和修学的重要性。开头两句形象地表明了没有耕作的土地不会肥沃,直接引出一个道理:知识的积累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接下来的句子通过对兰花香气的淡薄描写,暗示了如果不认真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也会变得微薄。

诗中提到的“宫徵错”,则是用音乐的和谐来比喻思想的混乱,警示人们要谨慎选择信息来源,避免误入歧途。对于年幼的孩子,诗人以此质疑他们是否真的能够判断是非,显然是在反映对知识深度的渴望。

最后几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学习状况的反思与自责,尤其是对“六经”的提及,强调了经典知识的重要性,若无经典作为指引,聪明与愚蠢将毫无依托。整首诗围绕学习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我的鞭策,形式上采用了对仗和排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说服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买地不肥实,其繁系耕凿:比喻知识的丰富依赖于努力学习。
    2. 良田少锄理,兰焦香亦薄:强调若不努力,所获得的知识将会稀薄。
    3. 勿以听者迷,故使宫徵错:警惕外界错误信息的干扰。
    4. 谁言三岁童,还能分善恶:质疑幼稚的理解力,反映对知识的重要性。
    5. 孜孜日求益,犹恐业未博:勤奋努力但仍感不足,表达对未来的担忧。
    6. 况我性顽蒙,复不勤修学:自我反省,承认自身不勤奋的缺点。
    7. 有如朝暮食,暂亏忧陨获:比喻学习的过程是连续的,不能中断。
    8. 若使无六经,贤愚何所托:强调经典知识的重要性,缺乏知识将无所依托。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土地比喻知识的积累。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呼吁人们要勤奋努力,珍视知识,警惕外界的影响。

意象分析

  • 土地:象征知识的基础。
  • 兰花:代表美好事物,寓意知识的香气。
  • 六经:象征经典与知识的权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兰焦香亦薄”,意指什么?

    • A. 兰花香气浓郁
    • B. 知识的稀薄
    • C. 学习的快乐
  2. 诗中的“六经”指的是?

    • A. 古代乐器
    • B. 经典书籍
    • C. 六种农作物
  3. 在诗中,作者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怎样?

    • A. 满意
    • B. 自责
    •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鹳雀楼》王之涣
  •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诗词对比

  • 王建的《励学》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均体现了对学习和生活的深思,但陆游更关注个人的情感与现实困境,而王建则强调知识的积累与自我反省。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