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龙兴寺残雪》
时间: 2025-01-06 13:14: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龙兴寺春晴后,
缓步徐吟绕四廊。
老趁风花应不称,
闲寻松雪正相当。
吏人引从多乘舆,
宾客逢迎少下堂。
不拟人间更求事,
些些疏懒亦何妨。
白话文翻译
在南龙兴寺,春日晴朗之后,我缓步吟唱,绕着四周的走廊。年老的我,虽然跟着风花,但却不再称心如意;现在我悠闲地在松树和残雪中寻觅,正好契合我的心情。官吏们引导着许多乘坐轿子的客人,而前来拜访的宾客却很少走下大厅。我并不想再在人世间追求什么,稍微的懒散又有什么关系呢?
注释
- 南龙兴寺:位于中国,因其景色优美而闻名。
- 春晴:春天晴朗的天气,象征着温暖和生机。
- 缓步徐吟:慢慢地走,轻声吟唱,表现一种悠闲的心态。
- 老趁风花应不称:年纪越来越大,跟随风花却感觉不再称心。
- 闲寻松雪:悠闲地寻找松树和残雪,象征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 吏人引从:官吏引导随行的人,反映社会的繁华和官场的热闹。
- 宾客逢迎:客人来拜访的场景,表示社交的繁忙。
- 不拟人间更求事:不想再在人间追求其他事情,表达对世俗的淡泊态度。
- 些些疏懒亦何妨:一些懒散又有什么关系,表现出对生活的随意和洒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而闻名。白居易的诗风清新自然,主要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
《南龙兴寺残雪》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反映了他对寺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厌倦。此诗写于春晴后的南龙兴寺,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南龙兴寺残雪》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色的诗,其中透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诗的开头通过对南龙兴寺的描写,描绘出一幅春日的美丽画面,表现出诗人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诗人在寺庙中徘徊吟唱,体现出一种对自然与自我的沉思。
“老趁风花应不称”一句,传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对外界的感受逐渐变得淡漠,愈加向往内心的安宁。而“闲寻松雪正相当”则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松与雪的意象象征着一种清冷而又纯粹的美,正符合诗人此刻的心境。
接下来的几句描绘了官场的繁忙与人情的冷淡,诗人通过对比,反映出自己对世俗的淡泊态度。他不愿追求名利,宁愿享受这种“些些疏懒”的闲适生活,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宁静的渴求,令人感受到一种哲理的思考与人生态度的沉淀,极具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南龙兴寺春晴后:诗人描绘了一个春日晴朗的南龙兴寺,设定了轻松愉悦的场景。
- 缓步徐吟绕四廊:表现出诗人悠闲的步伐和吟唱的姿态,传达出他对环境的细腻感受。
- 老趁风花应不称:年老的诗人感到心境与外界的美丽不再契合,表现出一种失落感。
- 闲寻松雪正相当:诗人寻求松树与残雪的意象,象征着内心的安宁与自然的结合。
- 吏人引从多乘舆:描述了官吏的繁忙与热闹,反映社会的浮华与繁杂。
- 宾客逢迎少下堂:宾客虽然众多,却少有人深入交流,表现了人际关系的疏离。
- 不拟人间更求事:表达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无兴趣,渴望回归内心的宁静。
- 些些疏懒亦何妨: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强调即使懒散也无妨,展现出洒脱的人生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雪比作宁静的心境,增强了诗的意象。
- 对仗:诗中使用了对仗的技巧,使得整首诗更为和谐流畅。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对自然宁静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平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南龙兴寺:象征着佛教文化的宁静与清幽。
- 春晴:代表着温暖与希望。
- 松雪:松树象征坚韧,雪象征纯洁,二者结合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南龙兴寺残雪》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白居易
- C. 杜甫
-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松雪”象征着什么?
- A. 繁华
- B. 宁静
- C. 忙碌
- D. 争斗
-
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态度是?
- A. 热衷追求
- B. 淡泊宁静
- C. 高调张扬
- D. 迷茫无措
答案
- B. 白居易
- B. 宁静
- B. 淡泊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南龙兴寺残雪》相比,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并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王维的作品更侧重于意境的营造,而白居易则更直白地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个人情感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