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凯歌
作者: 沈明臣 〔明代〕
衔枚夜度五千兵,
密领军符号令明。
狭巷短兵相接处,
杀人如草不闻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战斗场景:士兵们在夜间悄悄穿越,带着军令,准备进行突袭。在狭窄的巷子里,短兵相接的战斗十分激烈,杀戮的声音像草被割倒一样,毫无声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衔枚:口中叼着兵器,表示准备作战。
- 夜度:夜间经过,隐秘地行进。
- 五千兵:指五千名士兵,数量庞大。
- 密领:秘密地掌握,指指挥官隐秘地指挥。
- 军符:军令的象征,代表军事指挥的权威。
- 短兵相接:近身战斗,形容战斗非常激烈。
- 杀人如草:形容杀戮的频繁与惨烈。
- 不闻声:形容战斗过程中的寂静,杀戮没有声音。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其描写的战斗场景与中国古代战争史中许多夜袭战术相呼应,如著名的“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声东击西”策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明臣,明代诗人,以其雄浑激昂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多以战争和历史为题材,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频仍的明代,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势。沈明臣在诗中通过描绘激烈的战斗场景,抒发了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士兵英勇精神的赞美。
诗歌鉴赏:
《凯歌》以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战斗的激烈与壮烈。诗的开头“衔枚夜度五千兵”,一方面展现出军队的规模与气势,另一方面也营造出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夜间的突袭不仅使得战斗更加隐秘,同时也增加了危险性。接着,诗人描绘了狭巷中的拼杀,短兵相接的场景令人想象到那种生死攸关的紧迫感。最后一句“杀人如草不闻声”,则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揭示,表现出杀戮的频繁与可怕,却又是如此寂静,仿佛对生命的漠视。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生动描绘,表现出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同时也留给读者深思: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令人痛心不已。沈明臣的诗歌在形式上简洁有力,但其深邃的情感与对人性的思考,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衔枚夜度五千兵:在夜晚,五千名士兵悄然行进,口中叼着武器,准备战斗。
- 密领军符号令明:指挥官隐秘地掌握军令,指挥着这一突袭,显示出严密的组织与计划。
- 狭巷短兵相接处:在狭窄的小巷中,士兵们近身搏斗,强调了战斗的激烈。
- 杀人如草不闻声:形容杀戮频繁且无声,揭示战争的残酷与冷酷。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严谨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杀戮比作割草,形象地表达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描绘战斗的激烈,反映出战争的残酷和对人命的漠视,表现出士兵们的英勇与无畏,同时也引发对战争本质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夜:象征隐秘与突袭,营造紧张气氛。
- 兵:士兵,象征着勇气与牺牲精神。
- 巷:狭窄的空间,象征战斗的艰难与激烈。
- 草:比喻生命的脆弱与易逝,暗示战争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衔枚夜度五千兵”中的“衔枚”指的是什么?
A. 吃东西
B. 叼着武器
C. 传递消息
D. 休息 -
诗中“杀人如草不闻声”的意思是:
A. 战斗很嘈杂
B. 杀戮频繁且静默
C. 战斗很轻松
D. 士兵很勇敢 -
该诗主要描绘的是什么场景?
A. 和平的生活
B. 战争中的突袭
C. 美丽的自然
D. 人们的欢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出塞》王昌龄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战争的壮烈与悲壮,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沈明臣的《凯歌》则更强调战斗的激烈与无情。两者都表现了士兵的英勇,但在情感表达上有着不同的侧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战国策与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