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陋巷泥三尺,无人访隐沦。
窗鸣风减睡,炊断雨添贫。
野路花迎客,江桥柳送人。
暂须依薄俗,憩此窜余身。
白话文翻译:
在这狭窄的泥泞巷子里,三尺见方,竟无人来访我这个隐士。
窗外的风声使我无法安睡,炊烟已断,雨水更添我的贫困。
乡间小路上的花儿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江边的柳树为我送行。
我暂时只好依附于这薄弱的世俗,躲避于此,安息我的身影。
注释:
- 陋巷:狭窄且不堪的巷子,常用来指代贫困的居住环境。
- 泥三尺:指巷子里泥土的厚度,形容环境的恶劣。
- 隐沦:隐居而遭遇困境,形容诗人的孤独和困境。
- 窗鸣:窗外的风声,形容环境的喧闹。
- 炊断:指做饭的烟火已断,暗示生活的窘迫。
- 雨添贫:雨水的降临使得生活更加贫困。
- 薄俗:指世俗的生活,尽管不理想,但却是生存的方式。
- 窜余身:隐蔽自己的身体,暂时隐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基,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主要以诗歌创作见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之际,诗人可能身处偏僻之地,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孤独。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之感。
诗歌鉴赏:
《江村杂兴 其二》是一首富有生活气息的诗作,透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困境的无奈。诗的开头,陋巷的描述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贫困,诗人用“泥三尺”形象地展现了环境的艰辛,令人怜悯。接着,窗外的风声打破了宁静,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炊烟的消散也暗示了生活的窘迫。
而后,诗人又通过“野路花迎客,江桥柳送人”的意象,展现出自然与人情的温暖,虽然自己身处困境,但仍不乏对生活的柔情。最后一句“暂须依薄俗,憩此窜余身”,诗人接受了现实的无奈,表明他在世俗中寻找一丝安宁的态度。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贫困生活的描写,更是对内心深处追求自由与宁静的呼唤,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陋巷泥三尺:描绘了诗人居住环境的简陋与肮脏。
- 无人访隐沦:表现了诗人的孤独,隐者无人问津。
- 窗鸣风减睡:窗外的风声扰乱了诗人的梦境。
- 炊断雨添贫:生活的困顿加重了诗人的贫困感受。
- 野路花迎客:自然的美好依然存在,迎接过客。
- 江桥柳送人:柳树伴随离人,展现出离愁别绪。
- 暂须依薄俗:诗人暂时依附于世俗生活。
- 憩此窜余身:在此静养身心,隐逸于此。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如“窗鸣风减睡,炊断雨添贫”。
- 意象:通过“花”“柳”等意象展现自然的美好与人情的温暖。
- 比喻:把生活的窘迫与雨水结合,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陋巷:象征贫困与孤独。
- 花:象征美好与温暖。
- 柳:象征离别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陋巷泥三尺”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生活富裕
- B. 生活贫困
- C. 生活安宁
- D. 生活繁华
-
“窗鸣风减睡”中“窗鸣”指的是什么?
- A. 窗户破损
- B. 风声扰乱
- C. 窗外有鸟鸣
- D. 窗户关闭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生活的绝望
- B. 对世俗的依赖
- C. 对自然的向往
-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现了孤独的情感,但更侧重于思乡之情;而杨基的《江村杂兴 其二》则更关注于生活的困境与隐逸的追求,两者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主题。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杨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