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大从军》

时间: 2025-01-14 10:38:53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意思解释

送魏大从军

作者: 陈子昂 〔唐代〕


原文展示: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白话文翻译:

匈奴尚未被消灭,魏绛又再次出征。
在三河之道上,依依不舍地告别,想要追赶那六郡的英俊之士。
雁山横亘在北方,狐塞与云雾相接。
不要让燕然山上的碑文立起,只留给汉朝将领的功绩。


注释:

字词注释:

  • 匈奴:指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 魏绛:指魏大,历史上著名的将领。
  • 三河道:指通往边疆的道路。
  • 六郡:指汉代的六个郡,代表英俊的将领。
  • 雁山、狐塞:地名,象征北方的险峻地形。
  • 燕然:燕然山,特指立碑记功的地方。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魏绛,是历史上曾多次出征的将领,体现了士人对国家的忠诚与责任。
  • 燕然山立碑的典故,出自汉代,意在记载战功,表现出对将领成就的赞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年-702年),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曾任官职,后因反对权臣而遭贬谪。他的诗风峻拔,情感真挚,擅长抒发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陈子昂的晚年,正值国家动乱、边疆不宁之际。他写作此诗是为了表达对将士出征的支持与祝福,希望能激励更多的人为国家效力。


诗歌鉴赏:

《送魏大从军》是一首充满豪情的送别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魏绛出征的期许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开篇提到“匈奴犹未灭”,展现出当时国家面临的威胁,同时也暗示着出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接下来的“怅别三河道”,则流露出诗人对即将离去的将士的不舍之情,表现出一种壮志未酬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北方的险峻地形,象征了战争的艰难与危险。“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一句,表达了诗人希望将士们能够战胜敌人,立下赫赫战功,而不是仅仅留下碑文以供后人铭记。这种情感不单是对魏绛的祝福,更是对所有为国捐躯的将士的期盼与敬仰。

整首诗气势磅礴,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和责任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匈奴犹未灭:当时匈奴仍然是汉朝的威胁,表现出国家的危急。
  2. 魏绛复从戎:提到魏绛再次出征,暗示他是国家的栋梁。
  3. 怅别三河道:表达送别的情感,诗人对将士的牵挂。
  4. 言追六郡雄:想要追赶英勇的将领,体现对英豪的崇敬。
  5. 雁山横代北:描绘北方的险峻地形,加深对战争艰难的感受。
  6. 狐塞接云中:同样表现出北方的遥远与艰险。
  7. 勿使燕然上:期望将士们能够立下丰功伟绩,而不是仅仅留下碑文。
  8. 惟留汉将功:强调国家将士的荣誉与成就。

修辞手法: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如“雁山”、“狐塞”等,营造出一种壮阔的北方战场意象。
  • 情感:通过景物的描写传达出对将士的敬重与期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表达对国家和将士的忧虑与期盼,同时展现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励人们为国家的安宁与繁荣而努力奋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匈奴:象征外敌的威胁。
  • 魏绛:象征英雄豪杰。
  • 三河道:象征离别与思念。
  • 雁山、狐塞:象征北方的险峻与战争的艰难。
  • 燕然:象征功绩与荣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匈奴”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北方游牧民族
    c. 南方民族

  2. 诗人对魏绛出征的态度是? a. 不赞成
    b. 期望与祝福
    c. 漠不关心

  3. “勿使燕然上”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争的恐惧
    b. 对将士的希望与期盼
    c. 对历史的遗憾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
  • 杜甫《兵车行》

诗词对比:

  • 《出塞》:同样描绘了边疆的战士和战争的艰辛,但更多表现了士兵的壮志与悲情。
  • 《兵车行》:则关注于战争对人民的影响,展现了更为悲惨的一面。

这两首诗与《送魏大从军》相似,都体现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对将士的敬意,展示了诗人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