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皎皎白林秋,
微微翠山静。
禅居感物变,
独坐开轩屏。
风泉夜声杂,
月露宵光冷。
多谢忘机人,
尘忧未能整。
白话文翻译:
明亮的白色树林在秋天显得格外清晰,
微微的翠绿山峦显得宁静无比。
在禅房中感受到万物的变化,
我独自坐在窗前,凝视着外面。
风声和泉水交织在一起,
月光和露水让夜晚显得寒冷。
多亏了那位超然物外的人,
我才能摆脱尘世的忧虑。
注释:
- 皎皎:洁白明亮的样子。
- 白林:指白色的树木,可能是秋天的落叶树。
- 禅居:指禅宗的居所,强调宁静的环境。
- 开轩屏:开窗看外面的情景,轩是窗,屏是屏风。
- 风泉:风声和泉水声,形容自然的声音。
- 宵光:指夜晚的月光。
- 忘机人:指心中无杂念、超脱世俗的人。
- 尘忧:世俗的烦恼和忧愁。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典故,但“忘机”一词源于道教和佛教中对于超脱世俗、心无挂碍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表现出诗人对于高洁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子昂(659年-702年),字伯玉,号少陵,唐代著名诗人,诗风清新、豪放,善于描绘山水风光及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夜,正是一个宁静的时刻,诗人身处山亭之中,体验秋夜的清冷与自然的宁静,反映出他对禅理的思考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诗歌鉴赏:
《酬晖上人秋夜山亭有赠》是一首充满禅意的古诗,展现了诗人在秋夜山亭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孤独。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白色的树林与翠绿的山峦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恬静的自然画面。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禅居感物变”表达了他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敏感,独坐在窗前,似乎在思索人生的种种。
“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两句,将自然的声音与光影结合,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冷清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清冷。而最后两句则是对“忘机人”的感激,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理想追求和内心的平静。整首诗在优美的自然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烦恼的超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皎皎白林秋:描绘秋天清晨,白色树林在阳光下显得明亮。
- 微微翠山静:微风轻拂,翠绿的山显得格外安静。
- 禅居感物变:在禅房中,诗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和内心的感悟。
- 独坐开轩屏:独自一人坐在窗前,思考人生,享受宁静。
- 风泉夜声杂:夜晚的风声和泉水声交织,构成一幅动听的夜景。
- 月露宵光冷:月光和露水的寒冷,增添了夜晚的清冷感。
- 多谢忘机人:感谢那些能够超脱世俗、心无杂念的人。
- 尘忧未能整:世俗的烦恼无法影响心灵的宁静。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风泉夜声杂,月露宵光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意象:通过“白林”、“翠山”、“月露”等意象,创造出秋夜的宁静氛围。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超脱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 白林:象征着清纯、宁静的环境,给人以舒适感。
- 翠山:代表大自然的美好与宁静,反映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月露:象征着孤独与冷清,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清幽的美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皎皎”指的是: A. 昏暗
B. 明亮
C. 温暖
答案:B -
“多谢忘机人”中的“忘机”意指: A. 忘记机遇
B. 超脱世俗
C. 忘记烦恼
答案:B -
诗人在山亭中感受到的主要情感是: A. 忧郁
B. 平静
C. 兴奋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之间的亲近与安逸。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光引发的思乡情绪,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宁静夜晚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陈子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