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氏溪放歌行(溪在阆州东百馀里)》
时间: 2025-01-01 16:03: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严氏溪放歌行(溪在阆州东百馀里)
作者: 杜甫 〔唐代〕
天下甲马未尽销,
岂免沟壑常漂漂。
剑南岁月不可度,
边头公卿仍独骄。
费心姑息是一役,
肥肉大酒徒相要。
呜呼古人已粪土,
独觉志士甘渔樵。
况我飘转无定所,
终日戚戚忍羁旅。
秋宿霜溪素月高,
喜得与子长夜语。
东游西还力实倦,
从此将身更何许。
知子松根长茯苓,
迟暮有意来同煮。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天下的良马尚未完全消失,难道就能避免沟壑中常年漂浮的困扰?剑南的岁月无法丈量,边地的公卿们依旧显得骄傲。费尽心思的姑息只是一场战争,肥肉和美酒的追求者相互勾结。唉,古人早已化为尘土,唯我心中志士甘愿做渔樵。况且我漂泊无定,终日忧郁忍受这孤独的旅程。秋天的夜晚在霜溪中宿,素月高悬,喜得与你长夜交谈。东游西回的旅途实在疲倦,从此我该何去何从?知你松根下的茯苓,迟暮时分愿意与你一起煮茶。
注释
- 甲马:指的是骏马,象征战马。
- 剑南:指的是四川地区,常用来指代边疆。
- 公卿:指的是朝廷的高级官员。
- 姑息:宽容、纵容。
- 戚戚:忧愁、烦恼。
- 霜溪:秋天的溪水,因霜而清冷。
- 茯苓:一种中药材,生长在松根下,象征隐逸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洛阳人。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作品多描写社会动荡、民生疾苦。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著称。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困苦。杜甫身处流亡生涯,常感到无助和无奈,诗中流露出对古人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失望,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歌鉴赏
《严氏溪放歌行》是一首抒发杜甫内心忧虑与对友人感情的诗作。开篇以“天下甲马未尽销”引入,设定了一个动荡的背景,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忧虑。接着,诗人通过对比古人与今人的境遇,展示了他对古人志士的怀念与对现实中贪欲者的厌恶。诗中运用“戚戚忍羁旅”表达了他漂泊的孤独与无奈,情感真挚且深刻。
随着诗意的发展,秋夜的霜溪与长夜的对话成为了情感的寄托。诗人在此表达了与友人相聚的喜悦,借此抒发对生活的思考与无奈。最后,提到“知子松根长茯苓”,将友谊与自然结合,既传达了对友人志同道合的期待,又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情感上起伏跌宕,从忧虑到温暖,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个诗人的深刻感悟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下甲马未尽销”:表明社会依然存在战争与动荡。
- “岂免沟壑常漂漂”:暗指战乱带来的困扰与不安。
- “剑南岁月不可度”:表达对时间的无奈与流逝。
- “边头公卿仍独骄”:描绘朝廷高官的骄傲与无知。
- “费心姑息是一役”:对官场腐败与纵容的批判。
- “呜呼古人已粪土”:感慨古人理想的消逝。
- “独觉志士甘渔樵”: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况我飘转无定所”:诗人面临的流亡状态。
- “终日戚戚忍羁旅”:抒发孤独与忧虑。
- “秋宿霜溪素月高”:描绘秋夜的宁静与美好。
- “喜得与子长夜语”:友人相聚的温暖。
- “东游西还力实倦”:表达旅行的疲惫。
- “从此将身更何许”: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 “知子松根长茯苓”:寄托对友人志同道合的期待。
- “迟暮有意来同煮”:渴望与友人共享宁静的田园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东游西还”,增强了韵律感。
- 比喻:将古人与今人的对比生动形象。
- 象征:茯苓象征着隐逸与淡泊名利的生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失望,同时也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甲马:象征战争与动荡。
- 霜溪:象征孤独与宁静的秋夜。
- 松根长茯苓:象征隐逸生活与友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天下甲马未尽销”的意思是什么?
- A. 战马仍在
- B. 战争结束
- C. 甲马出售
- D. 无法测量
-
“费心姑息是一役”中“姑息”指什么?
- A. 宽容
- B. 关心
- C. 忍让
- D. 纵容
答案: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中的忧伤与思考。
- 《月夜忆舍弟》:表现了对亲人的思念与牵挂。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的诗歌风格:杜甫多关注社会现实,李白则更倾向于个体情感与理想的追求。两者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