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少年行三首》

时间: 2025-01-01 14:41:02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瓦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巢燕养雏浑去尽,红花结子已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不见堂前东逝波。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倾银注瓦惊人眼,共醉终同卧竹根。
巢燕养雏浑去尽,红花结子已无多。
黄衫年少来宜数,不见堂前东逝波。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白话文翻译

不要嘲笑田家那老旧的瓦盆,自从家中有了儿孙,便常常盛酒招待朋友。
倾倒银酒入瓦盆,令人惊艳,大家共醉,最后都在竹根下安然入睡。
燕子在巢中养雏,已然孵化完毕,而红花的果实也已不多。
年轻人穿着黄衫,应该好好数算,难道不见堂前的东流河水吗?
马上是谁家白面书生,临阶下马,坐在我家人床上。
这人不懂什么姓字,粗豪得很,指着银瓶索酒喝。

注释

  • 老瓦盆:古代农村常用的盛酒或盛水的容器,象征家庭的朴素与传统。
  • 倾银注瓦:倾倒银酒,形容酒的美好与人们的欢聚。
  • 巢燕养雏:燕子在巢中孵蛋,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繁衍。
  • 黄衫年少:形容年轻人的青春活力。
  • 白面郎:指年轻的书生,象征着文人雅士。
  • 不通姓字:指不懂礼数或没有文化修养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有“诗圣”之称。其诗作多描写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诗人。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民生凋敝。诗人在此背景下,抒发了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对年轻人的希望以及对社会风气的观察。

诗歌鉴赏

《杂曲歌辞·少年行三首》是一首描绘农村生活与青年风采的诗作,既有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也隐含对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中开头两句以“老瓦盆”引出,表现出一种质朴与真实,反映出田家的生活状态。接下来的“倾银注瓦惊人眼”,则用形象的比喻展现出酒席的热闹气氛,描绘出一种欢快的社交场景。

在描写巢燕与红花的句子中,杜甫以自然景象作为对比,暗示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对家庭与亲情的珍视。最后几句则转向对年轻人的描绘,表达了对新一代的希望,同时也对他们的风采和行为提出了质疑。整体而言,诗作在展现田园生活的同时,融入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表现了杜甫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纠结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莫笑田家老瓦盆:开篇以劝诫的语气,呼吁读者不要轻视农家的生活。
  • 自从盛酒长儿孙:说明田家从有了儿孙以后,生活变得更加热闹。
  • 倾银注瓦惊人眼:描写酒会的热闹场面,表达出对欢乐聚会的向往。
  • 共醉终同卧竹根:表现与友人共醉后共眠的温馨场面。
  • 巢燕养雏浑去尽:暗示燕子飞走,时光流逝,生活的变迁。
  • 红花结子已无多:自然的衰败与生命的无常,隐含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 黄衫年少来宜数:呼唤年轻人珍惜时光,反映出对年轻一代的期待。
  • 不见堂前东逝波: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 马上谁家白面郎:描写年轻文人的形象,表现出对文化的渴望。
  • 不通姓字粗豪甚:对缺乏文化修养的人的批评,反映出对社会风气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倾银注瓦”,用银酒比喻美好时光。
  • 对仗:全诗句式对称,增强了音乐感。
  • 象征:燕巢与红花象征着家庭与生活的变迁。

主题思想:全诗以田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对年轻人生活的期许与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展现出一种对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瓦盆:象征家庭的朴实与温暖。
  • 银酒:象征欢乐与美好时光。
  • 燕子:象征生命的繁衍与温情。
  • 黄衫:象征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瓦盆”象征什么? A. 富贵
    B. 朴实
    C. 浪费
    D. 时尚

  2. “倾银注瓦”所表达的情景是? A. 悲伤
    B. 欢乐聚会
    C. 独自饮酒
    D. 冷清孤独

  3. 诗中提到的“黄衫年少”主要是指? A. 年轻人
    B. 老年人
    C. 中年人
    D. 小孩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的诗作都体现了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但杜甫更侧重于社会现实的描写,而李白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理想。杜甫的作品如《春望》与本诗都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而李白的《将进酒》则充满了豪放与洒脱。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