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引 其一》

时间: 2025-01-04 08:54:26

蒿火目。

藜羹腹。

书生宁有封侯骨。

长须奴。

下泽车。

艰关险阻,谁教涉畏途。

半生落莫长安道。

一事无成双鬓老。

南辕吴。

北辕胡。

功名富贵,情知不可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梅花引 其一
作者: 高宪 〔金朝〕

蒿火目。藜羹腹。书生宁有封侯骨。
长须奴。下泽车。艰关险阻,谁教涉畏途。
半生落莫长安道。一事无成双鬓老。
南辕吴。北辕胡。功名富贵,情知不可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功名利禄的淡然。诗中提到的“蒿火”和“藜羹”暗示了生活的艰辛,书生们又怎能有封侯的命呢?人生中充满了艰难险阻,谁愿意走这条畏途?经过一生的奋斗,却在长安的路上迷失,最终一无所成,鬓发也已如霜。南辕北辙的比喻说明了追求功名富贵的无奈,明白这些东西本无从图求。

注释

  • 蒿火:指用蒿草点燃的火,形容生活艰苦。
  • 藜羹:藜是一种野菜,常用来做汤,象征贫苦的饮食。
  • 书生:指读书人,暗示他们对仕途的渴望。
  • 长安道:指通往长安的路,象征名利之路。
  • 南辕北辙:比喻行驶的方向与目的地相反,形容事物的矛盾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宪,金朝诗人,生活在北方,擅长诗词,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对社会的感悟。他的诗风多以清新、简练著称,常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来传达深层的哲理。

创作背景

《梅花引》是高宪在经历了人生的挫折与无奈后写成的,反映了他对仕途的失望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金朝社会动荡,士人们对功名的追求往往与现实背道而驰,诗人在此背景下写下了此诗,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梅花引 其一》是一首充满人生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个人经历的总结,传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诗中“蒿火目”和“藜羹腹”的描写,将艰辛生活的细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诗人自问,书生又怎能有封侯之命?这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命运的深刻剖析。

诗中“艰关险阻,谁教涉畏途”的叹息,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无奈与无力感。走过半生,长安的路却未能带来一丝成就,双鬓已渐白,诗人对人生的失落感油然而生。最后的“南辕北辙”,则是诗人对追求功名富贵的深刻反思,明白这些并非可以轻易获得的东西,最终也只能无奈接受。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又有对未来的深切忧虑,展现了高宪作为士人的无奈与困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蒿火目。藜羹腹。
    描绘了艰苦的生活条件,火堆和食物体现了生活的简陋。

  2. 书生宁有封侯骨。
    质疑读书人是否真的能有封侯的命运,暗示了现实的残酷。

  3. 长须奴。下泽车。
    描写了社会地位的差异,长须表示士人,泽车则是平民的象征。

  4. 艰关险阻,谁教涉畏途。
    质疑人生旅途的艰难,谁又能引导我们走出困境。

  5. 半生落莫长安道。
    一生的努力却未能在长安得到认可,表现出对人生的无奈。

  6. 一事无成双鬓老。
    感叹年华已逝,却一无所成,表露出对时间的惋惜。

  7. 南辕吴。北辕胡。
    比喻追求目标的无果,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矛盾与冲突。

  8. 功名富贵,情知不可图。
    最终认识到功名利禄并非人生的真正追求,表达了对物质的超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安道”比作人生的追求之路,充满人生哲理。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加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功名利禄的无奈和对人生价值的反思。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最终得出功名富贵并非人生的唯一追求,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意象分析

  • 蒿火:象征生活的艰辛。
  • 藜羹:代表贫困的饮食,暗示生活的困顿。
  • 长安:象征理想与追求的目标,亦代表名利。
  • 双鬓: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蒿火目”中的“蒿”指什么?
    A. 一种草
    B. 一种树
    C. 一种花
    D. 一种虫

  2. “南辕北辙”比喻什么?
    A. 追求目标的矛盾
    B. 朋友之间的误解
    C. 时间的流逝
    D. 物质的追求

  3. 诗人在诗中对功名的态度是?
    A. 渴望
    B. 失望
    C. 无所谓
    D. 羡慕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将《梅花引 其一》与李白的《将进酒》进行对比。李白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生的豪情与追求,而高宪则更多地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淡然。两者虽同为古诗词,但情感基调与主题表达却大相径庭。

参考资料

  • 《中华诗词大辞典》
  • 《金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