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念奴娇 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时间: 2025-01-14 22:37:1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酹江月 / 念奴娇 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
作者: 胡世将
神州沈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
拜将台敧,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神州大地沉寂的时刻,谁能与范仲淹和韩愈相提并论?
北望长安却再无踪影,抛开关西的一片山河。
边塞的马在晨曦中嘶鸣,胡笳的声音在黄昏时分响起,
赢得满头白发。
三秦的往昔,只能提及汉朝的三位杰出人物。
看看这片广袤的山河,奈何君门千里之外,六师却无动于衷。
阃外何人回首,成群的铁骑早已覆灭。
拜将台倾斜,怀贤阁寂静,空指冲天的白发。
我独自对着中天的明月,感慨万千。
注释
字词注释
- 沈陆:指国家的沉寂和沦陷。
- 范一韩:指范仲淹和韩愈,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 抛却关西半壁:意指放弃西边的山河。
- 胡笳:一种乐器,通常与边疆和胡人相关。
- 三秦:指古代的秦国,代表着古代的兴衰与盛衰。
- 六师:指古代的军队,形容军事力量。
- 拜将台:古代任命将领的地方。
- 阑干:指栏杆,诗中用于景象描绘。
典故解析
- 范仲淹、韩愈:两位历史人物,以文学和政治成就著称,诗中将其作为对比对象,表达对当代人物的失望。
- 三秦往事:提及汉代的三杰,表达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当代无能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胡世将,宋代诗人,生于动荡的时期,作品常体现对国家和历史的思考,风格多为豪放激昂。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动荡,对历史英雄的追思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交织,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酹江月》是一首深具历史感和政治情怀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比古今,表达对国家现状的失望和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开篇以“神州沈陆”点明了国家的沉沦,紧接着提到范仲淹和韩愈,表明诗人心中渴望出现的治国之才。北望长安却“应不见”,显示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悲哀。
接下来的描绘中,边塞的晨嘶和晚引,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显示出对未来的忧虑。特别是“六师不发”,更是反映出当时国家无力自保的境况。诗中以“铁骑千群都灭”来描述外敌的强大,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无力感。
诗的最后几句,诗人独对明月,表现出一种孤寂的情感。诗中既有对历史的追思,也有对现实的深切反思,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无奈与沉痛。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深远,令人深思,展现了宋代诗人在面对国家动荡时复杂的心理状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神州沈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开篇即点明国家的沉寂,对比历史人物,抒发对人才的渴望。
- 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描绘北方的无奈与失落,抛弃了曾经的繁华与希望。
-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边塞的景象,表现诗人对时光流逝和无奈的感受。
- 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怀念历史英雄,显示出对当代无能的失望。
-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对国家现状的深刻批判,显示出诗人的忧虑。
- 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描绘外敌的强大,反映出国家的危机。
- 拜将台敧,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表达对历史的追思与对现实的无奈。
- 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结尾以孤独的姿态,展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考。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晨嘶”与“夕引”,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节奏感。
- 比喻:如“头如雪”,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 排比:通过一系列的景象描绘,增强诗歌的气势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对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以及对人才的渴望,情感基调深沉而又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着孤独与思考,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寄托。
- 铁骑:象征外敌的强大,反映出国家的危机。
- 晨嘶与夕引:形成了时光流逝的意象,暗示着历史的变迁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哪个朝代的?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
诗中“北望长安应不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盼
B. 失落
C. 喜悦 -
“铁骑千群都灭”中的“铁骑”指代什么?
A. 战马
B. 士兵
C. 敌军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同样表达对历史英雄的怀念及对现实的无奈。
-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样以赤壁为背景,表现对历史的深思。
诗词对比
- 胡世将的《酹江月》与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两者都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英雄的追忆,但胡世将更侧重于国家现状的批判,情感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