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见杭州乌窠和尚后作》 白行简
白头居士对禅师,
正是楞严三昧时。
一物也无百味足,
恒沙能有几人知?
白话文翻译
白头的居士正对着禅师,
此时正是楞严三昧的境界。
万物皆无,百味皆足,
但有多少人能理解如恒沙般的智慧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白头居士:指年长的修行者,通常指白发的道士或修道者。
- 禅师:指修习禅宗的和尚,具有高深的修行境界。
- 楞严三昧:一种深奥的禅定状态,源于《楞严经》,代表一种极高的禅修境界。
- 一物也无:指在这种境界下,没有任何物质之物的存在。
- 百味足:形容万物的感受与体验。
- 恒沙:佛教用语,形容数量繁多,如同沙粒无数。
- 几人知:意指了解的人少之又少。
典故解析
“楞严三昧”出自《楞严经》,是佛教中重要的经典之一,强调通过深入的禅修达到对真理的领悟。文中提到的“恒沙”用以强调智慧的广博和难以理解的程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行简,唐代诗人,以其精炼的诗风和深刻的哲理见长。他的诗多关注禅宗和道教思想,反映出他悠远的精神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白行简与禅师交流之际,表现了他在禅修中所体悟的深刻哲理。通过与禅师的对话,诗人表达了对禅理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对人类智慧有限的叹息。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哲理,展现了禅宗思想的核心。诗中“白头居士”与“禅师”的对话,体现了对智慧与境界的追求。开头的“白头居士”暗示着修行者的年长与经验,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接着提到“楞严三昧”,表明此时的对话是在一种极高的禅定境界中进行的,暗示了内心的宁静与深刻的领悟。
后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在这一境界中万物的虚无与感知的丰富。然而,尽管这种体验丰富多彩,却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真正理解。诗中通过“恒沙”这一意象,强化了理解智慧的艰难,令人反思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与其局限性。
整首诗不仅是对禅修体验的描述,更是对人类智慧的思考,蕴含着深厚的哲理,激发读者对生活和存在的深思,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真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头居士对禅师:此句直接引入主角,暗示了居士的智慧与修行的深度。
- 正是楞严三昧时:强调此刻的特殊性,暗示对话的深度和氛围。
- 一物也无百味足:表达禅修中达到的境界,万物皆空,内心反而丰富。
- 恒沙能有几人知:用佛教典故强调理解这种智慧的人少之又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智慧比作“恒沙”,形象地表达了智慧的丰富与深奥。
- 对仗:前后两句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禅修的理解与体验,探讨人类智慧的有限与追求真理的艰难,表现出一种哲理的思考与对存在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头:象征智慧与经验。
- 禅师:代表着高深的修行与智慧的传承。
- 楞严三昧:象征着极高的精神境界与深入的哲理思考。
- 恒沙:象征着智慧的丰富与难以理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头居士是指什么? A. 年轻人
B. 年长的修行者
C. 普通人
答案:B -
“楞严三昧”出自哪部经典? A. 《金刚经》
B. 《楞严经》
C. 《心经》
答案:B -
“恒沙”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物质丰富
B. 智慧的繁多
C. 时间的流逝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津对月吟》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与白行简的诗相比,李白的作品更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悟,而白行简则更加注重内心的修行与对智慧的追求。两者在意境上虽有不同,却都蕴藏着深厚的人生哲理。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楞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