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听雨
作者: 万正常 〔近代〕
原文展示:
频年时局不胜忧,学制纷更尚未休。
听雨今宵醒卧榻,过江明日苦登舟。
振兴事故如丝结,荏苒年华似水流。
才赴观摩方返校,又闻烽火动神州。
白话文翻译:
这一年多的时局令人忧心忡忡,教育制度的变化仍未结束。今夜我在床上听着雨声,明天又要乘船渡江,心中苦闷。振兴国家的事情如同细丝般纠结,时光荏苒,年华如水流逝。我刚从观摩学习返回学校,又听到战火的消息传入神州大地。
注释:
- 频年: 多年,形容时间较长。
- 时局: 指当时的政治和社会情况。
- 学制: 指教育制度。
- 醒卧榻: 醒来时在床上,榻指床。
- 过江: 渡过江河,通常指出行。
- 振兴: 振兴国家、事业等。
- 事故: 事情,事件。
- 荏苒: 形容时间流逝。
- 烽火: 这里指战争、动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万正常,近代诗人,生于动荡的年代,作品常反映时代的忧虑与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社会变革时期,作者经历了教育改革与社会风云,内心充满忧虑和对未来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本诗通过细腻的雨声描绘了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开篇即以“频年时局不胜忧”引出主题,表现出对国家、教育等多重问题的深思。接着通过“听雨今宵醒卧榻”展现出一种孤独的思索,雨声在寂静中更显得凄凉,犹如内心的苦闷。明日的“苦登舟”暗示着即将面临的挑战与不安,表现出对未来的无奈与焦虑。
后两句则通过“振兴事故如丝结,荏苒年华似水流”进一步深化了思考,描绘出国事的复杂和时间的无情,令人感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最后一句“又闻烽火动神州”则是对国家动荡的感慨,诗人在个人困境之外,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频年时局不胜忧:多年来的政治局势让人忧心。
- 学制纷更尚未休:教育制度的变动仍在继续。
- 听雨今宵醒卧榻:今夜在床上听雨声,内心清醒却也孤独。
- 过江明日苦登舟:明天要渡江,心中充满苦涩与不安。
- 振兴事故如丝结:国家振兴的事如细丝般缠绕,令人烦恼。
- 荏苒年华似水流:时间如水般流逝,年华易逝。
- 才赴观摩方返校:刚从观摩学习回来,又面临新的挑战。
- 又闻烽火动神州:再次听到战火动乱的消息,心中忧虑加重。
-
修辞手法:
- 比喻: 用“如丝结”比喻振兴国家的事情复杂。
- 对仗: “振兴事故如丝结,荏苒年华似水流”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责任的深刻关怀。
意象分析:
- 雨: 象征着孤独与思考,亦代表着忧愁。
- 舟: 代表着人生的旅程与即将面临的挑战。
- 丝: 象征着复杂的国家事务,难以理清的情感。
- 烽火: 代表战争与动乱,暗示国家的不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学制”指的是什么? A. 学校的管理
B. 教育制度
C. 学生的数量
答案:B -
诗人通过听雨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与忧虑
C. 兴奋
答案:B -
“振兴事故如丝结”中的“丝”比喻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复杂的事务
C. 个人的情感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对国家动乱的忧心。
- 李白的《庐山谣》:反映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词对比:
- 《听雨》与《春望》的主题相似,都是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但前者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现,而后者则侧重于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两者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现代诗词鉴赏》:探讨近现代诗人及其作品。
- 《古诗词解析》:提供古诗词的详细解析与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