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柳宜城葬》

时间: 2024-12-29 21:37:15

鸣笳已逐春风咽,匹马犹依旧路嘶。

遥望柳家门外树,恐闻黄鸟向人啼。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柳宜城葬
鸣笳已逐春风咽,
匹马犹依旧路嘶。
遥望柳家门外树,
恐闻黄鸟向人啼。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号角声已经随着春风的微弱声息渐渐远去,
一匹马儿仍然在旧路上嘶鸣。
远远望去,柳家的门外树木依然挺立,
恐怕会听到黄鸟在树上朝人啼叫。

注释:

字词注释:

  1. 鸣笳:指战斗或行军时的号角声,这里代指送别的悲伤气氛。
  2. :追随,随着。
  3. 春风咽:春风似乎在低声啼叫,形容春风的柔和和哀伤。
  4. 匹马:一匹马,形容孤独和孤单。
  5. :仍然。
  6. 旧路嘶:旧路上的马仍在嘶鸣,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7. 遥望:远远地看。
  8. 黄鸟:指一种鸟,通常象征着离别和哀伤。
  9. 向人啼:朝人鸣叫,暗示生者对逝者的思念。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显著的典故,但“黄鸟”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离别和哀愁,体现了诗人对逝者的惋惜与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约742年-约812年),字仲容,号云舫,唐代诗人,生于今陕西省。顾况以其清新俊逸的风格著称,诗作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态,情感真挚,语言优美。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送别友人柳宜,描绘了送别的场景以及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随着春天的来临,诗人感受到离别的伤感和对往昔的回忆,反映了唐代社会对友情和离别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送别的悲伤与思念。开篇用“鸣笳已逐春风咽”的句子,表达了送别时号角声与春风交融的幽怨,似乎在诉说着离别的无奈与哀伤。接着“匹马犹依旧路嘶”,诗人以马的孤独嘶鸣,象征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最后两句中,诗人遥望柳家的树木,心中不禁想起那些黄鸟的啼叫,象征着对逝者的深切怀念。这种情感通过“恐闻”一词表现得尤为细腻,仿佛是心中对友人的思念正在化作鸟鸣,萦绕在耳边。

整首诗在结构上通过对比与联想,层层递进,情感愈加浓烈。诗中融入了对春天的描绘,既是送别的时节,也是生命复苏的象征,形成了生与死的对比,增强了诗的感染力。总体而言,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将送别的情景与内心的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唐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鸣笳已逐春风咽:号角声已经随着春风的微弱声息渐渐远去,暗示送别的场景已经结束。
  2. 匹马犹依旧路嘶:一匹马依然在旧路上叫,象征着失去与孤独。
  3. 遥望柳家门外树:远远地望去柳家门外的树,表现思念的情感。
  4. 恐闻黄鸟向人啼:担心会听到黄鸟在树上鸣叫,暗示对逝去朋友的怀念与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鸣笳”比喻送别的情景。
  • 拟人:春风“咽”与黄鸟“啼”的描写,使自然界与人类情感产生共鸣。
  • 对仗:诗的句式工整,增强了韵律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与离别的惆怅,展现了友情的珍贵和生命的无常。通过自然景物与人情的交融,诗人传达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与对逝者的悼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鸣笳:象征送别的哀婉。
  2. 春风:象征生机与离别的交织。
  3. 匹马:孤独与无助的象征。
  4. 柳家门外树:象征故乡与回忆。
  5. 黄鸟:象征离别与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鸣笳”指的是什么?
    A. 战斗号角
    B. 送别的号角
    C. 春天的声音
    D. 小鸟的鸣叫

  2. “匹马犹依旧路嘶”中的“犹”是什么意思?
    A. 仍然
    B. 从不
    C. 偶尔
    D. 也许

  3. 诗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欢快
    B. 悲伤
    C. 愤怒
    D. 兴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by 李白
  • 《送友人》 by 李白
  • 《秋夕》 by 杜甫

诗词对比:
顾况的《送柳宜城葬》与李白的《送友人》都有送别的主题,但顾况更注重细腻情感的描写,而李白则更显豪放。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
  • 《唐代诗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