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所居三首》
时间: 2025-01-01 17:42: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海所居三首 作者: 顾况 〔唐代〕
此是昔年征战处,
曾经永日绝人行。
千家寂寂对流水,
唯有汀洲春草生。
此去临溪不是遥,
楼中望见赤城标。
不知叠嶂重霞里,
更有何人度石桥。
家在双峰兰若边,
一声秋磬发孤烟。
山连极浦鸟飞尽,
月上青林人未眠。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地方曾是昔日征战的场所,曾经漫长的日子里没有人行走。千家万户寂静地对着流动的水,唯有汀洲上春草茵茵生长。
前往临溪并不遥远,楼中就能看到赤城的标志。不知道在重重叠叠的山峦和霞光之中,还有什么人跨过那座石桥。
我的家在双峰兰若的边上,听见一声秋天的磬声,孤烟袅袅升起。山连着极远的海岸,鸟儿飞尽了,月光升起在青翠的林间,人却未曾入眠。
注释:
字词注释:
- 昔年: 从前的年份。
- 征战: 战争,打仗。
- 绝人行: 没有人走动。
- 千家寂寂: 形容家庭众多但非常寂静。
- 汀洲: 水边的小洲。
- 赤城标: 赤城的标志性建筑或景物。
- 叠嶂: 重叠的山峰。
- 兰若: 指山林或寺庙。
- 秋磬: 秋天的寺院中敲响的磬声。
- 孤烟: 孤独的烟雾。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赤城”可能指的是某个著名的山峰或地标,代表了归属和思乡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唐代人,生平不详,主要以诗歌闻名,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
创作背景:
“临海所居三首”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及对战争的沉痛回忆。
诗歌鉴赏:
顾况的《临海所居三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曾经繁华而今寂静的地方,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过去战争的怀念与对平静生活的渴望。开头几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示了繁华与宁静的对比,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又凄凉的氛围。诗人以“千家寂寂对流水” 描绘了昔日战火之后的荒凉景象,流动的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接下来的“此去临溪不是遥”则传达出一种对远方的向往,期望能再次回到那片故土。诗人在描写景色的同时,流露出对人事的深思,尤其是“更有何人度石桥”的疑问,似乎在追问昔日的繁华何在,令人倍感伤感。
最后一首则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描绘了月夜下的孤独与宁静,山与水之间的深情厚谊让人感受到一种隐秘的联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对历史的沉思,和一种深沉的孤独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此是昔年征战处: 这地方曾经是战争的场所。
- 曾经永日绝人行: 在过去漫长的日子里没有人来往。
- 千家寂寂对流水: 无数的家庭寂静地面朝流水。
- 唯有汀洲春草生: 只有水边的小洲上春草茵茵。
- 此去临溪不是遥: 前往临溪并不远。
- 楼中望见赤城标: 在楼上能看到赤城的标志。
- 不知叠嶂重霞里: 不知道在重重的山峦与霞光中。
- 更有何人度石桥: 还有谁能走过那座石桥。
- 家在双峰兰若边: 我的家在双峰兰若旁边。
- 一声秋磬发孤烟: 听见秋天的磬声,孤烟袅袅升起。
- 山连极浦鸟飞尽: 山连着遥远的海岸,鸟儿飞尽。
- 月上青林人未眠: 月亮升起在青林中,人却未曾入睡。
修辞手法:
- 诗中巧妙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表现出景物的对立与和谐,突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思乡、怀旧与孤独,表现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流水: 代表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春草: 象征生机与希望。
- 石桥: 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象征。
- 秋磬: 象征孤独与宁静的寺院生活。
- 孤烟: 代表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千家寂寂对流水”中的“流水”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人的归宿
- C. 自然景观
-
“此去临溪不是遥”的意思是:
- A. 前往临溪很远
- B. 前往临溪并不远
- C. 临溪已经消失
-
诗中提到的“秋磬”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忧伤
- C. 平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杜甫与顾况的作品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杜甫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家国的忧虑,而顾况则更注重个人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这些资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