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佽飞斩长蛟,遗图画中见。
登舟既虎啸,激水方龙战。
惊波动连山,拔剑曳雷电。
鳞摧白刃下,血染沧江变。
感此壮古人,千秋若对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勇士在船上与长蛟搏斗的壮丽场景。他手持利剑,仿佛能斩断长蛟,遗留下来的画作让人感受到那种豪气壮志。船上如同猛虎吼叫,水面激荡如龙战斗。惊涛骇浪之间,剑光闪烁如雷电,长蛟的鳞片在剑下破碎,鲜血染红了沧江。看到古人的壮举,仿佛千年之后他们依然与我们面对面交流。
注释:
- 佽:指一种猛禽,象征勇猛。
- 斩:砍杀。
- 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水生龙类,象征强敌。
- 虎啸:比喻勇猛的气势。
- 激水:形容水面波涛汹涌。
- 惊波:波涛因战斗而震动。
- 曳:拖曳,形容剑光的闪烁。
- 鳞摧:鱼鳞破碎,象征敌人遭受重创。
- 沧江:指大江,常用以代表壮阔的场景。
典故解析:
“斩蛟龙”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形容英雄豪杰勇斗强敌的场景。蛟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水中的强敌,而“千秋若对面”则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与钦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由、自然的热爱和对英雄壮举的赞美。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李白在游历过程中,见到古人遗留的画作,激发了他对历史英雄的追忆和对壮丽场景的想象,表达了他对古代豪杰的崇拜之情。
诗歌鉴赏: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是一首充满力量与激情的诗作。李白通过壮阔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将古代英雄的豪情壮志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中的“佽飞斩长蛟”描绘出一种英勇无畏的气概,仿佛让人看到了那位勇士在波涛中奋勇拼搏的场景。
在诗中,李白使用了丰富的动词,如“激水”、“拔剑”、“曳雷电”等,塑造出一种紧张激烈的氛围,体现出战斗的壮丽与惊险。尤其是“惊波动连山”一句,勾画出波涛汹涌、山势震动的场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李白不仅仅是在描绘一个战斗场景,更是通过这一场景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崇高敬意,体现了他心中的豪情壮志。最后一句“千秋若对面”则将这种情感升华,仿佛让古人与今人之间的距离消失,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佽飞斩长蛟:勇士如同猛禽般飞翔,勇猛地斩杀水中的龙。
- 遗图画中见:残留的画作中似乎能够看到那壮烈的场景。
- 登舟既虎啸:登上船后,虎啸般的气势让人充满斗志。
- 激水方龙战:波涛汹涌,水面上如同龙在战斗。
- 惊波动连山:波涛震动,似乎连山峦都被惊动。
- 拔剑曳雷电:拔出利剑,剑光闪烁如雷电。
- 鳞摧白刃下:水中的蛟龙鳞片在白刃下破碎。
- 血染沧江变:鲜血染红了沧江,战斗的惨烈可见一斑。
- 感此壮古人:感慨古人之壮烈。
- 千秋若对面:千年之后仿佛与古人面对面交流。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勇士比作猛禽,增强了气势。
- 拟人:波涛似乎也因战斗而震动,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古代英雄的壮举,表达了对勇气、豪情的崇敬,以及对历史的感慨。
意象分析:
- 勇士:象征着豪情与勇气。
- 蛟龙:代表强敌,象征艰难险阻。
- 波涛:象征战斗的激烈与动荡。
- 剑光:象征力量与决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佽飞斩长蛟”中的“佽”指什么?
- A. 一种猛禽
- B. 一种植物
- C. 一种武器
- D. 一种水生动物
-
诗中提到的“千秋若对面”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时间的无奈
- B. 对古人英雄的崇敬
- C. 对未来的向往
- D. 对自然的赞美
-
“惊波动连山”中的“惊波”意指?
- A. 水波的安静
- B. 水波的震动
- C. 水波的清澈
- D. 水波的平静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勃《滕王阁序》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李白的这首诗与杜甫的《登高》进行对比。李白的诗强调英雄豪情与壮丽场景,而杜甫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沉重感,两者在主题和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李白全集》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